11月26日6時30分,北京密云區太師屯鎮后八家莊村村民付桂華就起床了。作為村里的一名“保水員”,撿拾垃圾、檢查鐵網、巡視水段是她每天的工作內容。
付桂華要保的“水”是已建成60年、北京最大的飲用水源地——密云水庫。她所在的村莊就在密云水庫邊上,曾經以種植玉米、谷子等農作物為主要收入來源,但是濫用農藥化肥、就地焚燒秸稈對水庫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如今,干凈整潔的街道、清澈見底的湖水,都得益于這些年來密云區創新的保水機制。
2000多名保水員守護密云水庫
今年55歲的付桂華是土生土長的后八家莊村人,她家的地緊鄰水庫,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曾給莊稼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的環境。從2014年開始,為了保護生態,密云水庫周邊圍上了鐵絲網,她家的地被圈進鐵絲網里。
據悉,2014年~2015年,后八家莊村逐步開展退耕、退養,實現退耕4800畝,人均耕地由8.6畝減少到0.1畝,村民人均年收入減少了5000元。該村因此成為太師屯鎮唯一的低收入村。
為此,密云區在全國率先實現區域性綜合執法,成立了密云水庫綜合執法大隊,將水庫一級保護區273平方公里劃分為160個保水網格,組建了2150人的保水網格員隊伍。其中,后八家莊村安排了42名村民在家門口參加保水工作,每人負責400米水段的日常巡視。
“我們在家門口有了工作,每個月通過看護庫區圍網、巡查庫區環境能獲得保水勞務補貼1500元。”付桂華笑著說,“之前我們家的地挨著水庫,如果碰上雨水大的年份,地就被淹了,不能種地就沒有收入。而如今在家門口參與保水工作,收入雖然不算多,但是很穩定。”
綠色產業生出金疙瘩
后八家莊村開展退耕后,為了保持水土,村里免費給村民每人發放54棵蘋果樹,村民自種自賣,環境好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
付桂華家分到了200多棵蘋果樹,丈夫和兒子都在城區工作,管護蘋果樹的任務落在付桂華身上。“保水之余,除草、套袋、剪枝,雖然累,但是秋天看到果樹結果,心里很高興。”付桂華說,結出的蘋果很甜,今年賣了6000多元。
除了種植蘋果,同為保水員的后八家莊村村民付長彬養起了蜜蜂。“我從2018年開始養蜂蜜,一開始是30群蜜蜂,今年繁殖到了60群。”付長彬告訴記者,由于沒有養殖基礎,一開始他摸不著頭腦。后來,聽說蜜蜂養殖合作社開辦了培訓班,沒有任何養殖蜜蜂經驗的付長彬跟著培訓班學到不少東西。“蜜蜂怎么越冬、病害怎么防治,這些知識對我很重要。”他說。
蜜蜂養殖合作社針對密云區的175戶貧困戶免費發放蜂群,分批次開展養殖培訓,實行技術員“包村包片”制度,養殖戶有技術方面的需求都可以聯系技術員到現場指導。合作社以高于市場價5%的價格全部收購蜂農的蜂蜜,每年能從密云區貧困戶蜂農手中收購蜂蜜1000多噸。
環境好了,心情就變好
生在本村、長在本村、嫁在本村的付桂華見證了密云水庫這些年的變化。
“之前一下雨村,里都是黃土泥,根本沒辦法走路。水庫邊上很多垃圾袋,牛羊等牲畜就在水庫邊上放養,水很臟。每到秋收的時候,玉米秸稈被就地焚燒,村里烏煙瘴氣,環境很差。現在好了,村里整修了街道,水庫污染得到了治理,環境好了,心情就變好了。”付桂華說。
“前些年村里的溝道特別臟,一碰到下雨天,垃圾、黃土隨著雨水流進水庫,對水庫環境的污染很大。以前每到現在這個季節,水庫邊上都是燎荒的,如今這些現象都沒有了。”付長彬說。
后八家莊村是密云水庫生態環境不斷治理改善的一個縮影。密云區對水庫一級保護區41個村的污水設施進行提質改造,建成84座污水處理場(站)設施,實現了一級區村莊全覆蓋,不斷完善“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
“關于村容村貌的整治,太師屯鎮走在全區的前列。太師屯鎮從人居環境、園林綠化、公路基礎設施、成立生態環境整治專班四個方面入手,全面改善了村子臟亂差的面貌。”密云區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天杰說,這也給其他鎮提供了借鑒的經驗。記者 賴志凱 郜亞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