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為什么合股?
合股通常會出現在“毫子股”或“仙股”身上。由于股價會因合股改變,公司可藉此吸引一些以股價高低來判斷投資價值的市場參與者,因為他們會覺得高價股的實力較為雄厚。 另一方面,部分連年虧損的細價股,進行股本重組,可以透過合股并且消減股本面值及注銷股份溢價,以減少虧損。 比如公司先將股份合并,然后削減股本,效果會更顯著。例如此次中國置業控股,宣布A公司每股票面值為0.03元,將股份5合1后,每股面值升至0.15元(0.03元×5)。公司同步公布計劃削減股本至0.01元(每股股份的最低面值規定),即是削減每股0.14元的面值,較沒有進行合股的削減金額多0.04元 {0.14元-[(0.03元-0.01元)×5}。 而通過這樣的股本消減,公司就無端端的產生了1.36億元的削減進賬,可以撥入實繳盈余用作抵銷累計虧損。公司是真“高興”啊。 下一步,通常都是供股或者配股。 股本重組以后,一來,獲得的入賬金額,可以抵消公司累計虧損。二來,股價合股后與股本消減的最終面值,之間差距巨大,這特別適用于有意發行新股,但股價已經跌至與股票面值相若或低于股票面值的公司,因為,配股價或者供股價,不得低于公司票面值。 削減股份票面值與股價升跌無必然關系。然而,市場充斥著一些不思進取、欠缺實質業務支持的公司,往往透過股本重組以達到配股或供股抽水的目的。所以,可以理解為,合股,通常都是為了進一步的增發而做準備,做空間。而這樣往往是對小股東最不利的做法。公司本身運營都做不好,只會從二級市場發新股獲取資金支持。所以市場對于合股,往往解釋為利空。 所以,通常股票合股后,都會再繼續跌,跌了之后又再合股,周而復始,投資者往往都會對此類公司運作,深惡痛絕。 市場上,對采取此類做法的公司,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千股”。往往伴隨著合股,供股,配股的“千”技操作時,公司往往還會,更改每手買賣數量(這樣可以產生碎股,以便回收),更改公司名字,更換公司核數師,變更公司秘書,更改公司注冊處,頻繁的做收購并購(擾亂視聽)。最后徹底的“改頭換面”,再來一次。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中國置業這一年的“歷史”吧。也許,中國中車確實曾經考慮過想入股736。
也許,中國置業投資曾夢想過麻雀會變鳳凰。 也許,有人期待,這樣一個中車的海外平臺,會有很多故事。 也許,這僅僅是因為港交所的借殼標準改變而導致收購不成功。 也許,還有很多故事。 也許,…… 但,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公司本身只是一個愿意賣殼的公司,自身業績很差,是編故事還是真的賣殼失敗,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但事件,往往總是向最壞的境遇發展。 自“宣布”中國中車終止入股后,公司股價一蹶不振,在這之前,肯定有人沖進去,曾想著搭上中國中車的高鐵致富,也有人因為交易失敗而痛哭。一切的一切,看似是個故事,則,最后,變成了一個笑話。 也許直到今天,當中國置業控股宣布5合1,并且消減股本后,你才能恍然大悟,原來,這家公司,明明從一開始就“不完美”。原來,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場夢罷了。 從合股到供股,從喜劇到悲劇,從故事到笑話,采用此類做法的公司,還有很多,甚至是數不勝數,比如近期的MASTERMIND CAP(0905.HK),公司于9月30日 公布,建議股本重組,將股份四合一,緊隨削減每股面值0.99元至0.01元,因而產生進賬3.47億元,連同注銷股份溢價2.99億元,撥入實繳盈余用作抵銷累計虧損。生效后,每手買賣單位將由32,000股更改為16,000股。同時,建議更改公司名稱,并采納「環球大通投資有限公司」作為中文名稱。而公司股價,也是在這樣的“千”技中,逐步的下跌,沒有一絲反彈的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