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家亞洲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一致認為,需要改革國際貨幣系統,擴充并細心協調政策工具對克服地區金融穩定和經濟增長的挑戰非常重要。他們承諾,對所在經濟體的不確定性增加保持警惕。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昨日年會閉幕后,成員包括中國央行、韓國央行等19家央行的東南亞中央銀行組織(SEACEN)發布聲明稱,全球經濟不斷變化的環境已經增加了該組織經濟體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兩方面,需要保持警覺,明確并管理風險和多種脆弱之處,以增強各自經濟體的適應性。
聲明還提到,為了達到金融穩定的多種目標、促進宏觀經濟穩定,以此幫助維持經濟強勁增長,增強經濟體的適應性也需要擴充政策工具,并細心協調使用這些工具。
據菲律賓《商業世界》報(Business World)報道,本周在該國舉行的SEACEN年會開幕時,與會的官員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美聯儲加息臨近屬于當前亞洲經濟體面臨的關鍵風險。
報道稱,出席會議的IMF副總裁古澤滿宏(Mitsuhiro Furusawa)在講話中提到:“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經濟再平衡同時發生,這已經對其他亞洲地區和全球貿易產生了一些溢出效應。在亞洲以外地區,美國的貨幣政策正常化臨近、發達和新興經濟體潛在增長均下滑,每種因素都可能產生波及(SEACEN)這里經濟體的溢出影響。”
上月IMF一年內第四次下調全球經濟預期,預計今明兩年全球GDP增速分別為3.1%和3.6%,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是本世紀金融危機以來最低。
雖然IMF上月的報告認為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大幅下滑抵消了發達國家經濟強勁復蘇的影響,但報告維持對中國經濟今明兩年增長6.8%和6.3%的預測不變,且預計亞洲的經濟增速為5.4%,在全球各地區之中仍然最高。
上述IMF報告稱,全球經濟的風險依然偏于下行。中國的增長減緩到目前為止符合預測,但其跨境影響看來比早先預期的更大。新興市場的中期風險來自中國經濟“硬著陸”或潛在增長顯著放緩,或更普遍的潛在增長下降帶來的溢出效應。
注:中國人民銀行網站介紹,SEACEN成立于1966年,旨在推動東南亞地區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的交流和人員培訓。目前該組織有19個成員,他們是文萊貨幣局、柬埔寨國家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斐濟儲備銀行、印度尼西亞銀行、韓國銀行、馬來西亞中央銀行、蒙古銀行、緬甸中央銀行、尼泊爾中央銀行、巴布亞新幾內亞銀行、菲律賓中央銀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斯里蘭卡中央銀行、中國臺北中央銀行、泰國銀行、越南國家銀行、老撾銀行和湯加國民儲備銀行。其中中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于2011年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