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下稱活動周)期間,10月24-27日,“第十二屆中國科學家論壇”(下稱論壇)在京舉行,旨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插上科技與資本的翅膀。本屆論壇不僅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無線電遙控遙測專家沈士團等一批有特殊貢獻的科學家作主旨演講,還吸引了眾多帶著科技創新夢想的眾多創業者前來,大家匯聚一堂,就新能源、新材料、醫療健康、節能環保、移動互聯網等一系列關乎我國現代科技前沿領域的專題進行交流和探討。論壇期間還集中展示了百余項民間科技創新發明項目。這些項目雖源自草根,但在市場人士看來,具有很強實用性,其中一些項目甚至能夠激活一個或多個產業,必將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
良好氛圍為“雙創”鋪路
在“活動周”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寄語廣大青年:“響應中央號召,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先鋒”,得到了熱烈廣泛的響應。
李克強總理日前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互聯網+雙創+中國制造2025’,彼此結合起來進行工業創新,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他強調:“在消費領域,中國‘互聯網+’創新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今后在工業和制造業領域,也要把‘中國制造2025’與‘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起來。這將會催生一場‘新工業革命’。”
而在活動周和論壇期間,記者采訪獲悉,隨著中關村打造“升級版創業大街”規劃于日前發布,中關村將形成新一輪創業潮。
據悉,中關村核心區日前發布了“中關村大街發展規劃”,復制中關村創業大街運營經驗,建設全長7.2公里的“升級版創業大街”。“中關村大街”規劃范圍南起白石橋、北至清華大學西門,涉及中關村核心區(海淀)的6個街道以及中科院、北大、清華等著名高校院所,計劃至2017年底,形成一批創新創業、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新型業態集聚區;至2020年底,持續產生具有中關村原始創新、技術服務能力及商業模式創新優勢的創客群體和企業集群,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
正是在這樣一種良好的“雙創”氛圍中,一批源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能產生很好的產業和經濟效益從而回報社會的民間創投項目,正信步“走”上前臺,與大眾見面,尋找匹配落地的投資合作伙伴,因而受到廣泛關注。
草根專利最實用
真可謂“創新不問出身,創業不分等級”,無論是在活動周和論壇現場,還是走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當記者置身于一大批草根創業者中間,看到一大批源自生活、實用性極強、且能創造巨大產值的優秀產業項目,時時感受到的,是那種“遍地開花、俯來即是”的創新創業激情和靈感。
一位來自陜西榆林的農民自豪地表示,他竟然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證書,為新能源利用開辟了新路。他說,2010年他去內蒙古途中,看到公路兩旁的路燈都是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靈感一下子就來了:要是把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安裝在汽車和飛機上,既節能又環保,豈不兩全其美!回家后他就在小三輪上搞實驗,經過幾年努力終于實驗成功,拿到了全自動太陽能充電汽車、全自動太陽能充電飛機兩項國家專利。
關于其中的核心技術,這位農民朋友自信滿滿、大方地公開了其中的“秘密”,他介紹道,把太陽能電板制作成凹凸槽型,就能在同一面積產出能比平面電板多發兩倍以上電量,大大增加了續航里程,并達到全自動無限循環利用功能,且無需外界補給。他相信,這是目前全球在這一領域最領先的發明創造,能給廣大投資商帶來更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樣是為了環保和提高能源效率,另一位來自安徽省霍邱縣的農民,當看到如今手機市場巨大,但手機電池卻被普遍浪費、嚴重污染環境的危害時,產生了科技創新的靈感。
這位農民朋友指出,一塊小小手機電池可以污染6萬升水,相當于3個標準游泳池,是普通電池的100倍。一塊手機電池扔進一口水井,這丼里水大約50年不能飲用。手機電池被隨意丟棄,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造成極大浪費。手機電池體積小容量大,充放電時間長達四五萬個小時,比稀硫酸電池壽命長三四倍。據此分析,將手機電池回收并進行合理利用,將產生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位農民朋友發現,只要進行十分簡單的制作,就能為廢棄手機電池找到新的利用價值。他發明的環保型、帶USB接口的LED手電筒,能使用大量摔壞廢舊手機、數碼產品、兒童玩具用的各種大小不同的電池以及閑置廢棄、丟掉的電池,對其進行資源回收和再循環利用。經過試驗發現,手機電池能夠成為LED燈的穩定電源,使用得當的話,其壽命可長達10萬小時。而如果使用稀硫酸電池,會因其輸出不穩定的幾十伏甚至上百伏電壓,導致燒壞LED燈,大大縮短其使用壽命,產生新的電子垃圾。
生命安全受呵護
如果說前面兩項發明是為了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那么下面的發明項目就是旨在捍衛生命安全了。
一位來自浙江農村的個資企業主帶來了他的發明專利,希望進行轉讓。據介紹,鐵皮石斛作為石斛家族的極品,具有卓著的清理人體病毒的特殊能力,被列為“中華九大仙草”之首。然而,這位個資企業主看到,由于鐵皮石斛的傳統人工栽培普遍存在腐根病、炭疽病、枯萎病、菲蚧盾病等,傳統種植方法只能噴灑各種農藥來殺滅和防治,導致各種農藥殘留超標,服用石斛反而危害身體。他通過不懈研究獲得了《利用生物配伍殺滅鐵皮石斛病蟲害》發明專利。
根據市場分析預測,按照目前全國10萬畝鐵皮石斛基地計算,傳統種植方法每畝每年所施各種化肥和農藥成本不低于1500元,而使用生物配伍所制成的超濃縮有機肥料,每畝每年只需50公斤/袋,出廠成本僅410元。按出售價每袋1300元計算,每戶每畝可節約成本200多元。如果第一年有1/3基地(3萬畝)改用這種可以取代劇毒農藥的有機肥料,那么第一年的贏利將達到2670萬元。如果第二年推廣到10萬畝,年盈利將近1億元。
另一位留美博士帶回了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根據他的研究發現,人類的Y染色體正在越來越小,且發生自身脫節分離,導致不孕不育,男性比例會越來越少。而他帶來的PGD/PGS技術,能夠篩查出不孕不育的DNA和125種遺傳病,走在了這一領域的前沿。
深海創業才能“創果”豐碩
記者采訪的草根發明者們,帶來的項目雖五花八門,卻大多能夠針對實際需求,有的放矢。一位人才公司的總經理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領導力測評系統”,用人單位使用該系統測評,僅一個指標就能確定應聘者能不能用,怎么用。另一位建筑涂料研究人士展示了他的專利:能釋放氧離子的納米多功能涂料,從而解決了家裝污染問題。
……
在論壇上與會專家們熱議的是,創新創業,其核心不在于面上的創新,而是要勇敢地走向藍海創新和深海創新。以現在很火熱的互聯網為例,大量創業項目都是在海面上變換一些花樣,但真正的互聯網的基礎技術我們其實是很弱的,更不用說生物醫藥、航空航天之類的尖端科技的深海創新創業。專家們不無擔憂地表示,現在大量的創業還停留在淺層次,似乎還在海面上“撲騰”,應清醒地認識到,深海創新創業才是最難的,并且是真正掌握行業命脈的。
然而,記者發現,上述草根創新者們所帶來的項目,大多源自生活,且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實際問題。他們的創新成果表明,創新創業,不應是脫離生活而盲目空想的空中樓閣,而應建立在對生活當中實際需求的準確認識上,只有這樣,所產生的創果,才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帶來豐厚的市場回報。
一位發明者在“活動周”上展出自己的科技創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