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制一張藍圖、“開門編規劃”……作為城市發展的總綱,近年來鄭州規劃工作多方發力、多管齊下,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將鄭州全域作為研究和規劃對象,采用一張規劃藍圖繪到底,實施“多規合一”,高水平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護航高質量發展。
高水平規劃護航高質量發展
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作為全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城市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制定的空間發展藍圖和戰略部署,城市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實施高效能空間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的空間政策;也是落實和深化省級規劃要求的重要平臺,編制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相關專項規劃和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據。
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了解到,圍繞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定位,鄭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在編制過程中,貫徹新時代發展要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基本規劃目標。
“規劃以生態文明思想和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指導,堅持底線思維,按照國家和省市對鄭州發展的相關要求,將鄭州全域作為研究和規劃對象,提出了鄭州城市內涵式、集約型、綠色化的高質量發展科學路徑。”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自2019年起,鄭州成立了規劃編制領導小組,組織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牽頭的多家技術團隊,全面開展《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編制。規劃編制初期,對工作模式、編制內容、技術路線等深入思考、認真謀劃,與省級、市級各相關業務部門和縣(市)區政府以及焦作、新鄉、許昌、開封等周邊城市及相關部門多次座談,開展多輪現場調研工作,為規劃編制打牢基礎。
如何規劃“群眾的美好生活”?據介紹,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堅持“開門編規劃”,廣開言路,去年5月分別組織國土空間規劃公眾意見問卷調查、“我為鄭州繪藍圖”主題征文和繪畫等活動,征詢廣大群眾對未來鄭州空間發展的建議。
“目前《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的編制工作,正按照有關要求,有條不紊地推進。”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鄭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其中,市域層面統籌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全部自然資源要素,全域全要素地規劃鄭州的每一寸土地;中心城區層面細化了土地使用和空間布局,在全域全要素規劃基礎上重點進行了國土空間的功能完善和結構優化。
多規合一繪制一張規劃藍圖
自2019年5月,《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9〕18號)提出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明確要實現“多規合一”,自此城市總體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從各自為戰走向綜合、全要素的國土空間規劃。
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多規合一”是指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多個規劃融合到一起,讓城市發展有一張總藍圖的引領,有效解決以往讓人頭疼的“文件打架”,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沖突、缺乏銜接等問題,促進城市科學、良性和可持續發展。
“多規合一”能合出什么?據了解,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專項規劃與市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采用一張規劃藍圖,有利于多個部門更好地協調、統籌,提高效率。一張藍圖作為底圖更具有可實施性,比如圍繞“以人為本”,一張藍圖中既可以統籌配置15分鐘、10分鐘、5分鐘社區生活、休閑圈,同時考慮教育、醫療等公共基礎設施的同步配套,可以有效解決規劃協調、規劃銜接的痛點和難點,推動城市空間布局和利用的平衡等。
如何實施“多規合一”?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是要堅持不同類型規劃之間的融合銜接,另一方面,是要堅持不同層次規劃之間的有效傳導和落實。為確保“多規合一”,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自然資源部建立了“五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
其中,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更加強調綱領性、戰略性,為了落實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需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指引下,編制專業性更強的教育、養老、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和電力、給排水、防洪排澇等市政基礎設施專項規劃。
以總體城市設計構建城市特色
根據城市特點,該局對正在編制的《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年)》,開展了“雙評價”和“雙評估”專題研究(雙評價即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雙評估即規劃實施評估、災害風險評估)。
據了解,雙評價是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完善空間治理的基礎性工作,是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完善區域主體功能定位,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確定用地等規劃指標的參考依據。雙評估有助于及時發現國土空間治理問題,促進國土空間規劃重要戰略目標的傳導和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動態維護,促進規劃實施。
“規劃以雙評價、雙評估為基礎,從空間結構、用地布局、文化傳承、綜合服務能力等方面,全面謀劃,重點引導,以支撐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本次雙評價研究鄭州的氣候和地形地貌條件、水土等自然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容量等空間本底特征,分析自然地理格局、人口分布與區域經濟布局的空間匹配關系,明確鄭州市農業生產、城鎮建設的最大合理規模和適宜空間,并提出鄭州市國土空間的優化導向。雙評估評估了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保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節約集約用地等規劃實施情況;結合自然理本底特征和“雙評價”結果,針對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分析區域發展和城鎮化趨勢、人口與社會需求變化、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氣候變化等因素,系統梳理國土空間開發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與此同時,同步啟動了《鄭州市總體城市設計》編制,以總體城市設計打造城市特色形象。基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研究了市域生產、生活、生態的總體功能關系,提出了城市開敞空間系統、重要廊道和節點、天際輪廓線等空間秩序控制引導方案,劃定了優化開發保護的約束性條件和管控邊界,塑造了具有特色和比較優勢的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和形態,提高了國土空間的舒適性、藝術性,提升了國土空間品質和價值。
來源:鄭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