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水滴保、水滴保險研究院最新發布的《兒童青少年保險調研報告》(下稱《報告》)顯示,兒童青少年保險中,12到18歲年齡段(對應初高中階段)用戶最多,為46%,其次是6-11歲年齡段(對應小學階段),占比為30%,3-5歲年齡段占比14%,0-2歲占比10%。
一般來講,12到18歲是青少年的初高中時期,6到11歲是青少年小學就讀時期。也就是說,家長更愿意為就學孩子投保。
近年來,保險消費人群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隨著國民保險意識的增強,家庭中首先投保的不僅有家里的頂梁柱(父母),還包括孩子。而6-18歲年齡段用戶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是非常容易遭受意外侵害的群體,所以很多父母都會選擇給孩子購買一份保險,提高保障水平。
《報告》顯示,寒暑假前后是家長為孩子投保的主要時間段,從年齡段來看,12-18歲年齡段用戶在2月被投保的比例為10.4%,3-18歲年齡段用戶投保時間也主要集中在6/7/8/9月份,其中6-19歲年齡段用戶在這些月份投保的占比合計超過36%。
考慮到國內暑假一般集中在7/8月份,寒假集中在1/2月份。也就是說,家長主要會選擇在寒暑假前后為孩子購買保險。
對此,水滴保險研究院分析師趙亞鵬解釋稱,寒暑假孩子離開校園后,生活更加豐富,比如外出旅游、走親訪友等,家長為了孩子安全,也會在這個時期給孩子購買保險,預防風險。
《報告》指出,從家長投保的險種來看,醫療險最受歡迎,各年齡段購買醫療險的比例均超過80%;其次是意外險和重疾險,分別占比9%、8%;少部分用戶購買年金險,占比在0.5%左右;購買最少的是壽險,在0-18歲的占比僅為0.01%,基本可以忽略。
趙亞鵬表示,和其他險種相比,醫療險是報銷型保險產品,與重疾險相比價格較低,但保額并不低,對普通用戶來說,性價比較高。這是很多家長選擇為孩子購買醫療險的主要原因。
我國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狀回顧報告》指出,每年7-9月是溺水、道路、墜落高發期。青少年兒童傷害事件多發生于7月和8月,兩個月發生0-18歲青少年兒童溺水事件約占全年的32%。其中,8月份溺水案例占比最高,占全年溺水案例的17.49%。
數據顯示,2010年-2015年,溺水、道路交通、跌倒/墜落是造成我國0-19歲青少年兒童死亡的前三位原因。其中,1-1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溺水造成死亡的占比最高,15-19歲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造成死亡的原因,溺水僅次于道路交通。
另有統計數據顯示,意外傷害占我國兒童死亡原因總數的26.1%,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長,意外傷害已成為0-14歲兒童健康的第一“殺手”。
《報告》稱,近年來,家長為兒童青少年配置意外險的熱情不斷上漲,也推高了意外險的銷售,其中2020年比2019年增長326%。
現在適齡兒童在入學時,校方一般都會為學生準備“學平險”,學生可自愿購買。該險種是針對學生設計的,包括意外身故、意外醫療和疾病住院報銷等,一般在學生入學時由學校代收保費,是目前少年兒童投保范圍最廣、最普遍的一種保險。但學平險只是最基礎的保障,僅針對校園內發生的意外事故進行保障,如果是在校園外發生的意外事故就可能得不到保險賠償。
基于這樣的考慮,很多家長會在假期來臨之前為孩子購買保險預防意外,主要險種為年金險、重疾險、意外險等。趙亞鵬提醒,青少年自制能力差,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發生意外的可能性較大。尤其是旅游外出的青少年,意外險是暑假期間孩子應該必備的保險,一旦孩子發生傷害后,孩子安全可以多一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