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新修訂的《養老機構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將全面提升并規范全省3314家養老機構的服務與管理,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多元化的養老服務。
據介紹,新修訂的《辦法》最大的一個變化,就是對養老機構實行備案管理,取消了過去關于設立養老機構需要許可的規定,明確養老機構登記后即可開展服務活動,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備案。“備案不是審批式或變相審批式備案,而是告知和承諾式備案。”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養老機構舉辦者向主管部門告知舉辦養老機構、并承諾具備養老機構服務能力和信用保障,主管部門將其基本信息和承諾情況向社會公開、使其接受社會監督,同時跟進行政監管。
《辦法》增加了有關養老機構活動基本要求的內容,明確養老機構應按建筑、消防、食品安全、醫療衛生、特種設備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強制性的國家標準開展服務。“這項規定進一步壓實了養老機構主體責任,督促機構按照相關規定規范運營,避免因取消許可導致安全底線被擊穿的問題發生。”開封一家養老機構負責人說。
近年來,我省積極開展專項行動,持續提升為公辦、民營和敬老院等養老機構的“硬件”設施和“軟件”服務,推進養老機構規范運行。其中,自2017年起,我省在全國率先實施敬老院安全、清潔、溫暖、文化、醫療康復“五項工程”,不僅改善了院內基礎設施,還配備了冷暖空調、護理床和康復設備等,各地敬老院居住環境煥然一新。目前,全省1900多家敬老院,讓7萬多名五保老人享受幸福晚年生活。
長期以來,公辦養老機構“硬件”設施齊全,但服務質量有待提高。而民營養老機構“硬件”普通,提供服務卻很專業。如何讓兩者融合,達到1加1大于2的效果?《辦法》提出,明確政府投資興辦的養老機構,可以采取委托管理、租賃經營等方式,交由社會力量運營管理。
養老機構公辦民營方式,我省多地已有“試水”。西平縣中心敬老院采取公辦民營的方式,引進一家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對敬老院進行改造升級,新增200多張護理型床位,讓入住的失能特困人員享受到養老和醫療的雙重服務。“吃藥不花錢,吃飯端到桌前,康復免費按摩,護理人員對我們特別用心。”69歲的院民張宗華豎著大拇指夸贊。
《辦法》提到,鼓勵養老機構開展延伸服務的內容,明確養老機構可以運營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或者上門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潔等服務。“我們把專業服務從機構延伸到社區,讓更多老年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養老服務。”鄭州晚晴養老集團相關負責人說。近兩年,晚晴養老集團一方面開辦養老機構,收住80歲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一方面積極探索,在鄭州10個社區開辦日間照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臨時托養照料和上門服務,構建了機構、社區和居家一體的養老服務鏈條。
老年人年邁體弱,更需用心呵護。在養老機構的服務規范上,《辦法》根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實踐和傳染病防治法要求,細化了養老機構發現老年人為傳染病人或者疑似傳染病人時的應對措施,明確應當及時向附近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醫療機構報告,配合實施衛生處理、隔離等預防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