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漢家岔鄉中心小學常山教學點,今年59歲的王建林已在這里堅守了35年。就在前不久,得知記者一行時隔16年再一次來訪,他拄著拐杖到校門口迎接,滿臉笑容地說:“歡迎老朋友!和你們上次來時不同了,現在學校書多了、玩教具多了,活動也豐富多了……”
常山教學點是會寧縣最偏遠的教學點,目前設有學前班和一年級,共4名學生。1987年冬天,王建林離開城市,接替大哥走上三尺講臺,把青春奉獻給了鄉村教育事業。35年來,他是這里唯一的教師。
最初,常山教學點只有一間教室,黃土打墻、碎瓦遮頂,3個年級的20多名學生擠在一起。缺桌少椅、書本稀缺,王建林就在操場上整出一塊平地,學生用木棍在地上演算、練字,草編的跳繩和脫了皮的皮球是僅有的體育用品。
教學中,王建林采取“復式教學”,將各年級的課程重新編排,各學科一科不落、全部開齊,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5年來,他從未因私、因病缺過一節課,一心撲在教學上。在全鄉學校教學評比中,常山教學點的多項考核指標常年名列前茅。
放學后,王建林還要幫著妻子張英芳耕耘自家農田,晚上熬夜備課、批改作業。經年如此,他患上了眼疾,由于疏于治療,最終導致視力嚴重下降。每次上課寫板書時,他的臉幾乎都要貼到黑板上,厚厚的眼鏡片上落滿了粉筆灰。
在學校,王建林除了早上給學生做早餐外,中午還免費為學生提供午餐。這樣的免費午餐,他已經堅持提供了10多年。“每到農忙時節,大人顧不上給孩子做飯,索性我就給做了,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錢。”他笑著說。
2020年寒假期間,王建林發現操場墻外一棵白楊樹的樹枝擠壓墻體,有可能導致墻體倒塌,便爬上去鋸樹枝,不慎掉下摔斷了右腿。按照醫囑,他需要長時間靜養。開學后,為給學生補上因疫情“落下的課”,他就在教室里搭了一張小床,累了就在床上休息一會兒。到了體育課和課間,他仍然堅持和學生一起活動、做游戲。
“我們這里自然環境惡劣、土地貧瘠,教出一個孩子,一家人就有了希望。”從教35年來,王建林共帶出近300名學生,其中40多人考上了大學,有的學生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和他一樣選擇了教書育人。
近幾年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常山教學點的辦學條件也得到持續改善,電腦、投影儀、電子白板等一應俱全,書籍、實驗設備也都有了,學生的文娛活動和課堂也變得豐富多彩了。
“教育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對學生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我喜歡當老師,只要有學生,我就堅守下去。”王建林堅定地說。
《中國教育報》2022年04月12日第4版
作者:本報記者 張學軍 攝 本報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王雙平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