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馬光遠撰文指出,由于美元加息之后,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仍然存在極大的威脅,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概率極大。高層去年不斷強調防范金融風險,強調要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對于調整中的中國經濟而言,這一系列的風險都不可掉以輕心,任何一個爆發,對于中國經濟的穩定而言都是巨大的威脅。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官方昨日宣布:2015年全年經濟增速6.9%,中國幾乎所有的媒體用了同樣的一個標題:“GDP增速創下近25年來的新低。”相信很快,各大國際媒體也會抄襲這個標題,代表他們對中國經濟的擔憂。
過去6年,筆者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每年統計局公布數字之后,我從常識的角度告訴大家,其實這個數字并不壞。過去6年,筆者回答最多的問題也是企業家不斷的問我:中國經濟什么時候見底?當我告訴這些企業家中國經濟不會見底,因為我認為每一年的經濟增速其實都很高,而不是他們理解的很低。很可惜,到今天為止,無論是專業媒體和人士,還是普通老百姓(603883,股吧),對中國經濟的認識仍然缺乏基本常識。無論是仍然沉浸在過去30多年高增長周期的人,還是刻意看空中國經濟的人,似乎很難讓他們從固有的邏輯中跳出來,客觀而公正的看待中國經濟。“6.9%”這個數字好不好,既是一個常識,也是下一步正確認識中國經濟大勢的邏輯前提。
事實上,6.9%這個數字,放到2015年國際國內大環境中,這是一個很漂亮的數字,絕對不是什么“25年來的新低”這樣誤導性的標題所體現的。2015年,無論是國際經濟環境,還是國內環境,可以毫不夸張的講,是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嚴峻的一年。國際,新興市場陷入衰退,巴西俄羅斯的經濟負增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跌;國內,各項指標全面下滑,金融風險凸顯,房地產增速暴跌,下半年又經歷了股災和人民幣貶值的考驗。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經濟增速能夠達到6.9%,來之不易。無論是按照經濟增長理論,還是放到大國經濟的比較中,這個數字仍然是全球最好的增長速度之一。2015年在經濟大國中,我們的經濟增速僅次于印度,在新興市場中仍然是表現最好的經濟體,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仍然超過三分之一。說現在的6.9%的增速差,相當于期待一個人在40歲的時候身高每年增加的幅度仍然和10多歲一樣荒唐。
對于中國2015年的經濟,筆者從來不擔心速度問題,擔心的是受一些人不正確思想的蠱惑,對6.9%的增速有不正確的看法和不切實際的期待,過度悲觀,影響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預期。正如習近平在去年接受路透社采訪時所言:“一個國家經濟增長,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說只能加速、不能減速,這不符合經濟規律。”
但是,說速度沒問題,不等于中國經濟沒有危險。中國經濟最大的危險,不是經濟增長速度太低,而是在在傳統增長動力趨勢性減弱的情況下,沒有新的增長引擎可以替代過去的動力,拉動中國經濟繼續往前走。如果分析中國經濟減速的原因,其實并沒有那么復雜,除卻國際因素之外,中國經濟2010年以來趨勢性減速的根本原因就是過去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包括制造業、投資、房地產、出口以及人口紅利都已經到了增速的天花板并開始下滑,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效應已經發揮至極致。筆者把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的增長動力看成“六架馬車”,這“六架馬車”分別是制造業、投資、房地產、人口紅利、消費、進出口。這是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最重要的拉動力。然而,到了2015年,這“六架馬車”基本都已經熄火。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1%,近年來最低;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長只有10.0%,2016年跌破兩位數的概率極大;作為經濟晴雨表的房地產的數據極為慘淡,房地產投資從去年兩位數的增長暴跌至1.0%,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14.0%,商品房待售面積達成創紀錄的71853萬平;消費盡管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提升,但名義增長只有10.7%;進出口更是大降7.0%。特別是,在這些傳統引擎熄火的情況下,因為過去10多年錯失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機會,沒有新的引擎成為經濟增長新的動力,因而導致中國經濟陷入“失速”的尷尬。這才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危險。
同時,我們看到,在新的增長動力,包括創業創新、消費以及新興產業處于培育期的情況下,舊的增長動力趨緩引發的各種風險也在釋放。2015年可謂中國經濟真正的風險元年。6月7月,股災,8月,人民幣暴跌,同時,進入危機以來的刺激政策,一方面拉高了中國經濟的杠桿,另一方面,導致產能過剩、僵尸企業以及債務問題空前嚴重。在房地產告別黃金周期之后,房地產行業下行引發的外界對地方債的擔憂仍然繼續。特別是,由于美元加息之后,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仍然存在極大的威脅,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概率極大。高層去年不斷強調防范金融風險,強調要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對于調整中的中國經濟而言,這一系列的風險都不可掉以輕心,任何一個爆發,對于中國經濟的穩定而言都是巨大的威脅。
筆者多次,強調,不要擔心7%的增速,中國經濟在未來維持在6%以上的增速就很好,但關鍵是在防風險的同時,破釜沉舟,完成增長動力的轉換。4萬億追求經濟增速的結果,是給中國經濟留下了極大的隱患,這個錯誤,中國沒有任何本錢再犯一次。基于此,筆者認為,應該回到高層對中國經濟新周期的判斷,以及對未來應對的戰略上來。
筆者之前的文章《中國需要習近平經濟學》,對高層關于中國經濟新常態,以及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如何應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要義給予了肯定。“習近平經濟學”的兩大支柱,一是新常態,即關于中國經濟新周期的論述,一是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關于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在大政方針和發展理念的體系化的論述。新常態意味著中國經濟進入到新的周期,要用新的思維來思考,來看待中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中國宏觀政策的重大轉型。中國經濟要實現突破,關鍵不在于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需求,搞重復性建設,而是如何突破增長的瓶頸,通過結構性的改革,破除經濟增長的障礙,提升潛在增長率。從長期看,經濟增長取決于長期潛在增長率,也就是資本、勞動力和技術進步。也就是說,中國應該果斷告別對數字虛假繁榮的圖騰和崇拜,告別吃興奮劑做大數字的幻覺,而是老老實實強身健體,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基于這種認識,我們對2016年中國經濟的增速仍然不要太過于樂觀,中國經濟在2016年面臨的風險和問題不亞于2015年。特別是在去杠桿、去庫存、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的過程中,我們一定會經歷前所未有的陣痛。能不能扛過去,直接決定中國經濟有沒有未來。千萬不要期待中國經濟在短期內會反彈。對此,1月4日,人民日報“權威人士”的訪談明確指出, “在當前全球經濟和國內經濟形勢下,國民經濟不可能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可能會經歷一個L型增長階段。”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不得不邁過的坎,是不得不闖過的關。” 表態“要勇于做得罪人的事,否則過得了初一過不了十五,把包袱留給后面,將來會得罪天下老百姓。”這都向外界透露出中國解決增長隱患的決心,這無疑是中國經濟的福音。
回到常識:一定要記住,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經濟體,構建新的增長框架需要時間,要對當下的增長速度寬容,要給中國經濟足夠的時間,而不是葉公好龍,缺乏耐心。如果你的愿望是中國經濟能有更加美好的春天,冬天就是你必須經歷的階段。
忘記7%吧。(文章來源:《光遠看經濟》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