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2月26日電(記者劉玉龍、馬悅然) 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26日在參加“全球通脹與應對研討會暨《全球通脹與衰退》新書發布會”時表示,從中長期看,結構失衡導致經濟下行,當前的宏觀政策需與結構政策協調,持續調整投資-消費結構。
受疫情等多因素影響,近兩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波動較大。王小魯分析,2021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大幅反彈,下半年有所回落。剔除2020年基數前低后高因素后,我國經濟整體減速趨勢仍然明顯。
“雖然出口繼續高速增長,但從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增長等指標看,整體經濟增長已回歸過去10年來的增長下行通道。”王小魯說。
王小魯分析,從中長期看,結構失衡是導致經濟下行的主要原因,包括產能過剩、消費需求不足、債務堆積、生產率下降等。其中,失衡的關鍵是投資-消費比例失調:消費率從2000年前的約63%下滑至目前的54.4%,而資本形成率則從此前的約33%上升到43%。
王小魯表示,經濟下行是結構失衡導致,貨幣刺激于事無補,并將加劇失衡,擴大金融風險。
“近年來實體經濟融資難主要是貸款大量流向房地產所致,靠松信貸難以解決。”王小魯說,與此同時,基礎設施投資空間已經有限,過度投資將導致效益惡化、債務負擔加重,并擠壓居民消費。
王小魯建議,宏觀政策需與結構政策協調。投資—消費結構有待繼續調整,消費率需要至少恢復到60%以上,投資率(資本形成率)降回30%-40%區間。此外,改善內需、恢復增長動力有賴于轉變政府支出結構,著力改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增強居民消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