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2月18日電(記者董道勇)今年以來,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使用提速。從發行規模上看,1月份各省發行規模較去年同期提升明顯;與此同時,專項債落地使用情況向好。
從當前情況看,財政支出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和節奏都在改善,與各地加快開工“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的情形相呼應。專家認為,去年12月基建投資已開始加速,預計今年一季度在資金和項目更加充裕的條件下,基建投資將實現較高增速。
專項債提前批發行節奏加快 發揮對投資的拉動作用
財政部中國地方政府債券公開信息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月17日,年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金額達5745.28億元,與2021年同期相比有較大幅度增長,專項債發力明顯前置。數據顯示,2021年12月,財政部提前下達2022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14600億元。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吳丹表示,財政政策前置發力釋放積極明確信號,對提振市場信心與助力經濟穩定增長有重要作用。數據顯示,今年1月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占到地方債發行規模的69.3%。從新增債券資金用途看,新增專項債重點投向基礎設施建設。政策鼓勵下,市場普遍對地方債提振基建投資持樂觀態度。
“一方面,積極財政信號蓄力已久;另一方面,在對特定項目的精準支持上,財政政策的作用更大。”吳丹表示,財政與貨幣政策組合出擊,更能起到“穩增長、保就業”的作用。
此外,在今年地方兩會中,各地均明確要發揮基建投資穩經濟的作用。安徽、山東、河南等多地一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從年度投資規模上看,河南提出,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其中億元以上項目投資1.8萬億元;安徽計劃2022年固定資產投資力爭增長10%以上。
財政部部長劉昆撰文指出,合理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優化債券使用方向,重點支持在建項目后續融資。按照“資金跟著項目走”的原則,做深做細項目儲備,合理加快使用進度,確保債券資金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更好發揮對投資的拉動作用。
“新基建”+“老基建”協同發力 在穩增長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今年以來,各地專項債發行提速之余,在投向上也具有特點。其中,部分省份的主要投資方向除鐵路、公路、水利、能源、生態環境等傳統基礎設施外,還涵蓋數據中心、充電樁、加氫站等新基建。在今年專項債的使用范圍中,城市管網、老舊小區改造、城市內澇治理等市政領域基礎設施均由強調“新建”轉向“改造”。
吳丹表示,一方面,當前經濟下行壓力顯現,傳統基建投資增長乏力,“鐵公基”等傳統項目的經濟拉動力已相對不足,并存在債務負擔增加的風險。另一方面,新型基建項目前景樂觀,對新興產業發展有巨大推進作用。新基建項目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提振新基建投資項目將惠及諸多產業鏈領域,長期利好相關產業鏈投資,對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轉型升級和創造市場新需求有不可小覷的作用。
以四川省為例,今年成功發行首批專項債券總金額達377億元,主要投向全省352個項目,涵蓋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社會事業、城鄉冷鏈物流設施、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國家重大戰略項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領域,其中川西大數據產業園(二期)、秦巴數字經濟和電子信息產業園、德陽凱州新城5G產業建設項目等項目均屬于新基建范疇。
值得關注的是,2月17日,發展改革委等部門聯合印發文件,同意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至此,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完成總體布局設計,“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分析人士指出,“東數西算”工程每年投資體量會達到數千億元,對于拉動產業增長,在穩增長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債券發行利率普遍降低 優化債務結構減少到期集中兌付風險
對于今年專項債發行,市場人士表示,由于去年2、3月份專項債發行規模明顯偏低,今年專項債發行明顯提前。同時,與去年基建面臨的缺項目情況相比,今年情況也有所好轉。
一來是因為2022年項目準備時間充分;二來是在準備的過程中,《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項目資金績效管理辦法》已經下發,地方政府能夠按照現有標準進行項目審批,以避免出現項目先上馬但在施工階段發現審驗不達標,最終使得專項債資金難以完全下發的情況。
此外,近年來,我國地方政府債券平均發行利率有下降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財政負擔,降低了地方政府債務融資成本,維持了財政的可持續性。2021年,我國地方政府債券平均發行利率為3.36%,其中專項債平均利率為3.41%,較2019、2020年均有所下降。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吉富星認為,雖然近年來我國政府債券發行利率有所降低,但橫向對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我國的政府債券利率還是偏高,在財政處于緊平衡和部分地方財政運行困難的態勢下,仍可繼續探討降低利率的可行方式。
今年,地方也采取多重措施降低發債成本。以河南省為例,今年第一批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首次采用利率市場化發行,并將剩余收益逐年實現的項目改為分年還本付息,更利于優化債務結構,減少到期集中兌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