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人口凈增長僅48萬人,創下1962年以來新低。這一數據近日由國家統計局發布,引發了廣泛關注。很多人猜測,這是否意味著人口負增長即將到來。對此,記者采訪了多位人口學專家。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陳衛做出預判,負增長可能會很快到來,但不會是“陡峭”、連續的負增長,未來10到15年,中國人口將更趨近于“零增長”狀態,即會圍繞著“零增長”上下進行小幅波動,可能正增長,也可能負增長。
負增長“靴子”將落地?
近兩年,隨著生育率的持續下降,人口負增長的預計時間被一次次推進。“原來我們預計人口的拐點可能是2030年,后來又推進到2028年,現在看可能明年、后年迎來人口負增長。”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靳永愛說。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出爐后,陳衛就曾預判,負增長可能會在近一兩年就到來。不過,他也表示,無須過度恐慌,因為這種負增長不會是“陡峭”、連續的,而是圍繞在“零增長”上下小幅波動。陳衛認為,未來中國的人口趨勢將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未來10至15年,會趨近于“零增長”;第二階段,會較為平穩地進入到長期負增長階段。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陳衛分析,近兩年出生人口和凈增人口陡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育齡婦女人數的下降。“這與上世紀90年代初,出生人口出現周期性下降有關。而到了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出生人口又有所增長,而這批95后、00后幾年后將進入生育旺盛時期,可能促使出生人口的反轉上升。”
此外,近兩年出生人口的下降也與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婚育計劃推遲有關。由于疫情發生在2020年初,對于出生人口的影響最早可溯至2020年底。“去年我們對于2020年11月至12月的全國出生人口進行了調查,發現比往年同期下降了30%。”陳衛表示,這種影響不僅僅發生在中國,美國、日本等多國的生育率都受到了疫情影響。而且,這種影響由于疫情的持續蔓延,還將在未來幾年內持續。
人口規模將對負增長起到緩沖
盡管負增長可能很快到來,但陳衛認為也無須過于“恐慌”。因為中國巨大的人口總量將對負增長起到緩沖作用。
“歷史上,我們曾經的鼓勵生育和計劃生育政策,讓人口產生了波動較大的變動,這也產生了較明顯的負面影響。”陳衛表示,但目前中國的人口規模大,負增長不會是快速和持續的,因此將可以抵消一部分的負面作用,讓中國面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時具有一定的回旋余地。他舉例,比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盡管出生人口少,但因為流動人口的增加,仍然會產生聚集效應。
靳永愛則認為,負增長其實并不可怕,最大的問題是不能因快速負增長而導致結構失衡。“比如我們最擔心的老齡化問題。”數據顯示,從年齡構成看,2021年末,16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88222萬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62.5%;60歲及以上人口2673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8.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2005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4.2%。“中國已經逐步步入老齡化社會,特別是由于60年代初是中國鼓勵生育時期的生育高峰,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將有一大批人步入老年。而從目前看,我們各方面的養老配套服務還沒有完全準備好。”靳永愛說。
比生育率更“低”的是生育意愿
“比生育率更低的可能是生育意愿。”在談到如何扭轉生育率下降問題是,生育意愿被多位專家提起。陳衛表示,根據七人普數據,2020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是1.3。“這一數據盡管已屬于極低生育率,但仍比韓國當年的生育率要高。但從生育意愿來說,我國的生育意愿僅為1.8,而韓國的生育意愿為2.5。”
“生育意愿的降低與婚育年齡的不斷推遲,背后反映的是社會經濟發展和婚育觀念變化等因素對人們婚育行為產生的綜合影響。”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楊凡表示,我國的生育政策配套支持措施剛剛起步,人們生育意愿的充分實現還面臨著婚嫁、生育、養育、教育的高成本等制約因素,比如天價彩禮的存在、大城市房價過高、公共托幼服務缺位、孩子養育服務成本較高、優質教育資源匱乏和不均等。這也正是未來的配套生育支持措施發揮作用的空間。
靳永愛也認為,提升人們的生育意愿,要從釋放育兒壓力入手。“比如現在普遍反映的0至3歲托幼服務痛點,希望能夠推出更普惠性的政策和服務。”此外,對于去年放開的“三孩”政策,靳永愛認為,這一政策或許不能像“二孩”政策一樣在短期內顯現出明顯效果,但它向全社會營造了一種鼓勵生育的氛圍,也滿足了一部分生育意愿高的家庭的需求。“在我們的調查里,不同地區的生育意愿其實差別很大,比如潮汕地區,就有一定生育三孩的需求。”靳永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