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大名城披露2021年業績中報,各項經營指標繼續下滑。報告期內,公司營收同比下跌45.2%至42.03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下跌21.06%至2.39億元;華東區域的毛利率也由2020年上半年的9.94%降至4.08%,慘遭腰斬。
或是有意縮減開支,2020年揮金逾50億元豪賭上海的大名城“勒緊褲腰帶”,上半年僅斬獲上海奉賢區莊行鎮一地塊。在縮減開支、甩賣資產的操作下,公司在上半年成功躋身“綠檔”。
跨過“三道紅線”的大門后,如何拯救疲軟的業績是擺在大名城眼前的另一關卡。
業績疲軟
按大名城所言,公司上半年歸母凈利潤下降主要是受新增結轉項目收入及利潤較上年度減少、新獲取高毛利項目尚未竣工等因素影響。
截至2021年6月末,大名城共有20個項目處于銷售狀態,其中僅有9個項目實現結轉收入。公司合計結轉面積為31.73萬平方米,為2020年結轉面積的26%;結轉收入金額約41.25億元,占2020年結轉收入的28%。
按地區來看,上述9個實現結轉的項目分布在東南、西北及華東三個地區,數量分別為4個、3個及2個。相較于2020年上半年,東南、西北及華東三個地區的毛利率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西北地區同比跌幅最大,毛利率同比減少9.06個百分點至23.41%。華東則成為毛利率最低的地區,僅為4.08%,同比減少5.86個百分點,該區域當期的營收也較2020年上半年減少68.46%至17.92億元。
由于銷售回款減少,上半年大名城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也不容樂觀。該指標雖然較上年底有回正,但與2020年同期相比仍下跌逾50%,為9.45億元。
除經營指標外,大名城業績的疲軟在銷售業績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2020年上半年,該公司實現銷售金額48.42億元,同比減少31.45%;實現簽約面積26.42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3.11%。
對于業績的頹勢,大名城并非沒有感觸,其在公告中直言,“公司2019年獲取的項目將于2021年下半年全部實現上市銷售,公司銷售現金流全年預計將持續改善。”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2019年大名城僅通過貨幣增資的方式投資杭州北隆房地產、獲得塘棲鎮西苑村余政儲出【2018】10號地塊33%權益比例。
靠這一宗地撐起業績顯然不太現實。按大名城的規劃,公司亦在籌備位于上海五大新城的青浦大名城映湖、松江大名城映云間、臨港滴水湖科學城大名城映暉/映玥、臨港藍灣名城映園/映薈等項目的預售證申領及推盤。
躋身“綠檔”
上述項目皆為大名城2020年所斬獲,存量土儲進入預售環節后,審慎拿地策略下,大名城的土儲危機已悄然來襲。
截至2021年6月末,該公司持有的待開發土地面積約113.64萬平方米。若以2020年117.85萬平方米的銷售面積來看,大名城當前土儲恐難以支撐公司的長期發展。
其坦言,面對新出臺的供地“兩集中”政策,公司將謹慎擴充土地儲備,繼續執行深耕上海五個新城和臨港自貿區的戰略。報告期內,大名城僅競得上海奉賢區莊行鎮一地塊,總價12.59億元、溢價8.99%。
投資端縮減開支的同時,大名城上半年還通過處置子公司回籠資金。2021年1月13日,大名城公告稱,為進一步優化項目區域布局,聚焦發展一、二線城市及相關城市群,公司擬8.24億元轉讓名城福清55%股權,該筆交易最終為大名城帶來了6.74億元的現金凈額。
這也使得大名城上半年的貨幣資金增至38.31億元。該動作亦拔高了公司利潤水平,轉讓子公司后,大名城合并范圍發生變動、未來收益提前兌現,但這部分收益為非經常性損益。
因而,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公司上半年的凈利潤僅為0.47億元,2020年同期為2.98億元,同比跌幅達84.3%。
除控制支出、賣資產回籠資金外,大名城的負債情況在上半年也得到緩解。東財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公司一年內到期的流動負債由2020年的33.43億元降至9.94億元,減少23.49億元,同期短期借款數額為13.76億元。
以“三道紅線”指標來看,大名城上半年扣除預收賬款資產負債率為46.09%,凈負債率53.08%,現金短債比為1.62,成功躋身“綠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