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作為上海新興戰略產業的三大產業,本次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規劃明確生物醫藥以“創新藥物及高端制劑,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服務”為三大方向,而人工智能以“智能芯片、智能軟件、無人駕駛和機器人”為四大方向。
近日,上海印發《上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以上,增加值超過1萬億元,經濟發展主引擎作用更突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
規劃重點打造以三大產業為核心的“9+X”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導產業。“9”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包括: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產業,以及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興數字產業等六大重點產業。
同時規劃提出,到2025年,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現代產業體系新支柱,謀劃布局一批面向未來的先導產業。初步建成帶動長三角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技術策源地,引領全國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創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世界級新興產業集群。
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年均增速8%
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年均增速達到8%左右,加速培育壯大一批本土創新型企業,持續引進一批龍頭企業。
到2025年,實現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生物醫學工程產品制備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基本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創新高地。重點發展創新藥物及高端制劑、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服務等產業。
據CBRE世邦魏理仕最新發布的《2021上海醫藥醫療行業報告》,目前上海已基本形成“聚焦張江、一核多點”的生物醫藥園區產業空間鏈。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依托張江藥谷,旨在進一步釋放其品牌、政策及資源優勢,帶動其他區域各有側重的發展,形成全市醫藥產業基地的協同格局,并做到生物制藥、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外包等重點領域的全方位覆蓋。
數據顯示,2020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規模超過6000億元,創歷史新高。
在上海,浦東新區是生物醫藥研發機構最密集、產業體系最完備的地區之一。“十三五”期間,上海浦東生物醫藥共有7個1類新藥獲批上市,工業總產值從418.58億元增加到626.0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0.6%。截至2020年底,生物醫藥各細分領域誕生了多家隱形冠軍、獨角獸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則有7家。
具體來看,浦東有13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不少是細分領域的龍頭。比如,上海醫藥是中國最大的醫藥產業集團之一,主營業務覆蓋醫藥工業、分銷與零售,2020年營業總收入1919.09億元,位列全球制藥企業50強、全國醫藥行業第二;三生國健是我國抗體藥物企業的龍頭;君實生物是一家以開發治療性抗體為主的研發型高科技公司,也是國內首家獲得抗PD-1單克隆抗體NMPA上市批準的藥企。
“在長三角生物醫藥產業大版圖上,上海的優勢在研發和創新環節上。”財經評論員徐浩平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今年5月上海市政府發布的《關于促進本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也首先提出,“爭取建設國家藥物科技創新戰略型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創新藥研發”等硬核舉措,著重強調打響“張江研發+上海制造”品牌。這些創新研發對蘇州、杭州等周邊城市都將起到極大的帶動作用。
人工智能:到2025年總體水平國際領先
“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作為上海新興戰略產業的三大產業,本次規劃明確了發展目標。”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博士孫文華向《國際金融報》表示,規劃明確生物醫藥以“創新藥物及高端制劑,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技術服務”為三大方向,而人工智能以“智能芯片、智能軟件、無人駕駛和機器人”為四大方向。
具體來看,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年均增速達到15%左右,一批獨角獸企業加速成長,一批龍頭企業持續落地,全產業鏈布局基本成形。
到2025年,總體發展水平進入國際領先行列,人工智能成為推動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
規劃明確,將重點發展智能芯片、智能軟件、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具體來看,將重點推動通用計算GPU研發與產業化;面向智能圖像識別、智能駕駛等應用,研制深度學習云端定制系統級芯片(SoC)以及“芯片+軟件平臺+服務器”的云端智能服務器;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通用性人工智能操作系統和控制軟件;突破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核心技術,重點開發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與攝像頭融合一體化傳感系統等。
“在城市數字化轉型時,人工智能技術確實能更好地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需求問題。”徐浩平分析,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本來在招攬人才方面就很有優勢,現在人工智能釋放新的“魔力”,對城市發展更是錦上添花。
在徐浩平看來,上海大力發展的三大主導產業中,人工智能占據其一。目前,上海已吸引了1000多家人工智能行業重點企業落戶,規上產值超過了1400億元,眾多產業人才被吸引而來。
孫文華認為,上海力爭“十四五”期間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年均增速達到15%左右。上海已成立“人工智能”產業基金,產業規模需要有“龍頭企業”和獨角獸,“人工智能”更需要場景和算法的基礎研究和商業化運營。同時,“人工智能”也是其他省市的重點行業,上海有人才優勢和金融中心的優勢,可以在具體產品研發和萬物互聯的場景應用中發揮更高效的創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