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收緊后,新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再呈現魚龍混雜的狀態,而更多由專業人士創辦。
截至7月6日,7月共有39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備案成功。從高管背景上看,有曾在券商行業任職20年的“老將”,有保險公司的前總經理,有銀行某支行的前行長,也有曾在公募、私募機構任職的資深人士……
業內人士表示,或為施展抱負,或為追逐財富與夢想,私募行業都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而具備專業知識的投資人士“奔私”,能促使私募行業愈加規范與成熟。
券商、銀行、保險人士紛紛入局
“奔私”前,姚小軍曾在3家券商任職共約20年。中基協備案信息顯示,姚小軍目前是北京金桐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執行董事。該機構成立于今年4月,備案于今年7月。
1999年,姚小軍開始了自己的券商從業生涯。在國都證券任職4年后,姚小軍進入北京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擔任研究員,而后回到國都證券,任創新研究副總監。4年后,姚小軍再次告別老東家,進入浙商證券任研究所所長助理。僅一年多后,姚小軍又回到國都證券,一待便是九年,直至2019年7月,姚小軍告別券商行業,進入中融匯信期貨任副總經理兼資產管理部經理。
其實,在7月備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中,不乏有曾在證券公司任職高管的人士。例如,雷信私募投資基金(南京)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謝雄兵于2004年進入國信證券,后分別在光大證券、方正證券、興業證券、天風證券均有過任職,“奔私”前,其在天風證券任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青檀私募基金管理(南京)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執行董事黎星辰,曾于2014年至2017年,在中信建投證券的投資銀行部擔任副總裁。
保險巨頭也進入私募行業分一杯羹。7月剛備案的太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便是由太平洋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100%控股,實際控制人為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該私募機構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總經理傅帆于2020年1月開始任太平洋保險總裁。
同時,銀行背景人士也紛紛“奔私”。2004年,周斌進入光大銀行寧波北侖支行任副行長,九個月后,其開始任光大銀行寧波分行的總經理,2010年7月,周斌擔任光大銀行寧波北侖支行的行長,一任便是三年。2017年3月,周斌進入寧波潤寧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任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執行董事,該機構于今年7月登記為私募基金管理人。
最新登記成功的廣東林銳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執行董事、信息填報負責人黃銳平,于1996年至2008年均在中國農業銀行任職,離職前,黃銳平任梅州分行業務部、銀行卡部總經理(支行行長)。
近年來,公募人士“奔私”潮掀起。例如,今年7月剛登記成功的上海利幄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韓陽,就曾在德邦基金的投資研究部任研究員與基金經理助理。
此外,還有知名私募機構的高管也參與創辦新私募。深圳幸福時光私募證券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幸福時光私募基金”)的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執行董事楊云,于2005年從光大證券離職后,進入知名私募東方港灣投資任投資總監,2011年又進入東方馬拉松投資任投資總監。2020年,楊云加入幸福時光私募基金,認繳比例為60%。
兜兜轉轉終入私募
除券商、公募等金融相關背景外,7月新備案私募的高管還有不少跨界人士。
比如媒體人。深圳市力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總經理汪姜維于2001年至2005年任《新財富》雜志社的副總編,接著從2006年開始任《證券市場周刊》雜志社的副總編,一年后“奔私”,進入新疆同威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任合規風控負責人。
還有證券交易所人士。新備案私募——深圳德成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總經理、執行董事付德才,于1992年至2016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任信息中心副總經理、策劃國際部總監、固定收益與衍生品工作小組組長、衍生品業務部總監,后進入德爾塔(深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任總裁。
學術派的力量也不容小覷。許師明于2014年開始在浙江大學醫學院任副教授六年多,后進入東方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任秘書長,2021年成為新備案私募蘇州工業園區億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總經理。
盡管最初工作的行業各異,但共同點是上述人士大多都具備多年的投資公司任職經歷,有一定的專業背景。而具備專業知識的投資人士“奔私”,將推動私募行業步入成熟。
一位券商從業人士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舉例道,券商人士和公募人士選擇“奔私”的邏輯是類似的,主要是機制、激勵和考核等因素。“相對來說,私募的這幾個因素更靈活些,當然不會是每個奔私的人結果都很好,也會出現平臺磨合的問題。如果有這樣的專業人士奔私,對于私募的長期發展肯定更有利些”。
那么,“奔私”之后會面臨哪些挑戰?
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伙人郭薇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挑戰主要來自三個方面:其一是投研理念方面,私募追求絕對收益理念,看似是簡單的投資理念的改變,但實際上對投資策略的影響非常大,有可能會造成投資策略變形的風險;其二是投研支持,中小型私募基于生存壓力,不可能跟公募一樣養那么大的投研團隊,在中小型私募更多還是依靠核心人物的投研能力;其三是募資和生存的壓力,私募的客戶群跟公募的客戶群體還不太一樣,私募投資門檻更高,而且不能公開宣傳。”
“對于私募行業而言,我們認為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入局,會推動私募行業的快速發展。人才是行業發展的根本和重中之重,優秀人才入局也會加劇行業的優勝劣汰。”郭薇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