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低、體積小、易操作,被稱為“老年代步車”的低速四輪電動車在路上隨處可見,然而這類車輛一直未被正式納入國家機動車管理體系,身份難以界定。近日工信部對低速電動車的技術標準公開征求意見。這也意味著,符合規定的低速電動車將有望迎來“轉正”。眼下這類車輛銷售情況如何,來看記者調查。
在江蘇徐州一家低速電動車的門店里,記者見到了前來購車的秦女士。兩年前,她花了不到25000元,購買了一輛微型低速電動車。而現在,她準備給剛畢業的女兒再買一輛新車。
秦女士告訴記者,現在店里新車的各項配置比以前提升了不少,基礎售價卻保持在2萬元左右。
當地一位經銷商介紹,這類產品銷售得一直不錯。她負責的當地十幾家門店,一年加起來可以銷售近2000輛低速電動車。
除了上班族外,老年人也是低速電動車的主要購買群體。在山東濰坊,年過六旬的韓女士最近有購車的打算。她告訴記者,自己家里兒女其實也有兩輛正常規格的汽車,但她還是覺得低速電動車更方便。
記者發現,如今市面上銷售的低速電動車雖然在安全性方面與汽車存在差距,但在外觀、內飾等配置上與汽車越來越接近;再加上價格便宜,銷路一直很旺。
據工信部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100家左右規模以上微型低速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產能超過200萬輛,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河北、江蘇、福建等地區。
低速電動車將迎國標 企業開始調整布局
旺盛的需求讓低速電動車市場規模不斷增長。但由于標準一直未明確,這些車輛在生產和管理端長期處于灰色地帶。那么該如何規范行業標準,既能便捷使用又能合法上路?
雖然此次工信部對于“微型低速純電動乘用車”的各項標準還處于征求意見階段,尚未正式落地,但業內企業已迅速作出反應。江蘇徐州一家大型低速電動車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這兩年已經升級了低速電動車的產品規范。
此次新標準,新增了對低速電動車的限速裝置、制動性能、碰撞安全和ABS防抱制動系統等方面的要求。這些安全性能,成為當前行業對標調整的關鍵。在徐州工廠的一處庫存區,記者看到部分體積更小的低速電動車。負責人介紹,由于車輛體積越小,實現碰撞剛度等同等級別安全性的難度會更高,因此這些車型未來將被淘汰。
此外,新標準明確規定,低速電動車長寬高分別不大于3.5米、1.5米、1.7米,最高車速在每小時40公里到70公里之間,續駛里程應不小于100公里。在這些指標上,目前大部分車型都能達標。但有一個指標實現起來存在難度,就是整車整備質量不超過750千克。為了進一步輕量化,很多企業選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鋰電池,來替換傳統鉛酸電池。
位于山東的這家企業,正計劃在材料和前期技術的驗證上,加大投入。但這部分新增的成本該如何消化,也成為當前全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
駕照怎么拿?交管政策仍待明確
記者調查時發現,新制定的標準明確了低速電動車的車輛屬性,規范了安全要求。但是車輛上路需要上什么樣的牌照、駕駛員是否需要駕照,相關交管政策細節尚未出臺。
調查過程中,記者在北京、山東、江蘇等多地道路上都見到了行駛的低速電動車。這背后的安全隱患,也讓不少市民表示擔憂。
這類車輛沒有牌照和駕照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一直以來的定義不清晰。按照新標準,這類車輛被統稱為“微型低速純電動乘用車”。未來,生產者還需在車身兩側及后側顯著位置,噴涂識別圖形符號及最大設計車速。
專家介紹,工信部新標準只是針對生產制造環節,車輛在使用環節還需其他部委出臺一系列配套的交管措施,包括駕駛員管理、保險要求、通行路權等。記者了解到,目前這類車輛的牌照和駕照類型尚未明確。
專家認為,低速電動車在制訂相應管理標準時,要充分考慮到其低速的特點,讓這類車輛能夠在正常使用的同時,保證整個交通體系的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