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資本市場重要的專業機構投資者,公募基金已經成為A股重要的資金來源。《證券日報》記者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2月5日,今年以來,公募基金累計發行174只,合計規模6185.68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規模4749.75億元,占比76.79%,接近八成。
“不斷壯大市場買方力量。進一步優化基金注冊機制,提升權益類基金產品供給與服務質量,支持更多優質資產管理機構申請公募業務牌照,穩步擴大基金投顧業務。”2月5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下一步,證監會將聚焦“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重要任務,以更大力度推進投資端改革。
市場人士認為,基于A股機構化趨勢、資本市場釋放改革紅利以及居民資產入市三大核心邏輯,今年權益類基金仍持續火爆,預計最高為A股帶來9000億元增量資金。另外,基金投顧業務試點逾一年,發展超預期,但目前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未來需要從投研能力、服務能力、資產配置能力以及風險防控能力等多方面入手,進一步提高基金投顧能力。
年內權益類基金有望
為A股最高“充值”9000億元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底,公募基金投資股票5.22萬億元,其中持有A股市值合計4.80萬億元,占滬深兩市流通總市值的7.58%,為近10年來最高水平。
安信證券策略分析師夏凡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0年是載入史冊的公募基金大年,權益類公募基金已成為A股市場最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并很大程度上主導市場風格。今年,在“房住不炒”、剛兌信仰的破除、理財收益處于低位、信用債違約率提升的大背景下,A股風險收益比具備吸引力,居民資金入市成為大勢所趨。另外,A股走向機構化以及資本市場釋放改革紅利的中長期邏輯沒有發生變化。所以,預計今年權益類公募基金的火熱行情將持續。
“今年以來,投資者的基金認購熱情依舊高漲,年內權益類公募基金發行規模近5000億元。預計今年權益類規模基金全年發行規模在1.4萬億元至1.9萬億元;考慮贖回和基金股票倉位,大約能為股市帶來6000億元至9000億元的增量資金。”夏凡捷表示。
“考慮到銀行理財子公司和險資往往都是通過公募基金入市的,所以,預計今年公募基金持股比例還會繼續提升。”博時基金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魏鳳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對于如何持續提高個人投資者投資公募基金的比例,魏鳳春認為,公募基金持續吸引投資者的前提是,提高投資者對其的信任。對此,公募基金需要秉承“三公原則”,踐行契約精神,履行信托責任和義務。“一方面是投資業績、風險防控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持續提升,另外一方面,避免道德風險也很重要。”
基金投顧需從“賣方投顧”
轉型為“買方投顧”
平安證券研報顯示,自2019年10月份基金投顧業務啟動試點以來,截至2020年年底,已有18家機構獲得試點資質,其中,基金公司5家、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3家,券商7家,銀行3家。
“目前,國內的基金投顧業務還不能完全滿足市場需求。”魏鳳春認為,首先,擁有基金投顧業務的機構數量不多;其次,投顧業務質量也有待提升。目前,國內的基金投顧業務還處于積累過程中,機構的資產配置能力、擇基和擇券的能力都需要提高,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未來基金投顧業務一旦發展起來,中國資本市場將迎來更加繁榮的時代。
對于提高公募基金投顧業務能力,魏鳳春認為,需要從投研能力、服務的技術能力、資產配置能力以及風險防控能力等多方面入手。“投顧業務要求提供針對性的服務,與公募基金原來業務要求不一樣。而且投顧業務更加側重收益和風險的平衡,在這方面,公募基金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需要從多方面發力,全方位提高,才能滿足投顧業務需求。”
平安證券研報認為,基金投顧業務的核心是構建“信任”,需要機構真正從“賣方投顧”轉型為“買方投顧”。公募、券商、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和銀行各有優勢,對于公募基金來說,其優勢在投研實力強,建議和外部機構合作輸出基金投顧服務。對于券商來說,其投研、顧問服務和客戶發展比較均衡,建議內部發展和外部合作并舉。內部面向高凈值用戶,以線下投顧服務為核心;外部開拓和銀行等機構的合作,輸出基金投研服務。對于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來說,其優勢在互聯網投顧經驗豐富,建議和投研實力強的投顧合作,發展平臺式投顧模式,面向長尾用戶,著力發展智能投顧。銀行的線下投顧實力最強,建議以中高凈值用戶用關鍵客戶群,以“線下投顧”為核心服務模式構建“信任”體系。記者 吳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