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大會意義不同凡響,它告誡人們,中國服務貿易市場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服務貿易協會首席專家張偉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采訪時說。
張偉告訴記者,中國的服務貿易從1995年以后長期逆差,2019年逆差達到了1.5萬億人民幣。“服務貿易不同于貨物貿易,大部分還是由人力和商業模式組成。美國的服務貿易占比很大,大概有40到50%。而中國的服務貿易只占了15%。所以我們應該去改變這種狀況。我們服務貿易主要是知識產權、專利的引進,航運和境外消費旅游占比大概是50%。”
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國的服務貿易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今年1-6月份,消費市場零售額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1.4%,但網上銷售是增加的。現在線上銷售占我全部零售額的25%。”張偉表示,線上銷售、線上會議、線上展覽、線上醫療等發展蓬勃,中國服務貿易逆差大大縮小了。“今年上半年逆差是4000多個億,去年是1.5萬億。我們貿易伙伴位次更迭也很大,現在是東盟第一,歐盟第二,美國第三。在這之前是歐盟第一,有時是美國第一。我們做生意就得注意了。顯然我們和東盟貿易交往會增加,全球貿易額就這么大,一定會有另外一方的減少。”
張偉表示接下來服務貿易行業的變化會發生在5個領域。“第一是轉口貿易中的單據處理業務。以前在香港大量的單據處理業務都讓外國人承擔。現在美國取消了香港的優惠待遇,必須要有公司站出來去承接著這筆業務,包括增值服務、匯算、清算、各種單據的結算和物流的服務。第二是產業互聯網服務,我們在講互聯網的時候都要講三化,信息化、金融化和服務化。前兩化我們現在落實的比較好,互聯網服務主要是兩點比較弱。我們跨境電商2019年網上結算業務的資金有9700億,而很多跨境支付公司資金使用不便,管理開放不夠。B2B的跨境電商有很多問題也沒有解決,比如說稅收、結算、海關監管等。”張偉說,“亞馬遜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他不分進口、出口、零售、批發,它就是一體的,中國不行,我們需要在服務、監管這些環節上向人家去學習。”
“我現在想用電子圍網的方式,建立網上保稅倉,這樣很多廠方、供給方不需要建在我的保稅倉里,在任何一個地方只要經過我的認證,各方面產品都是合格的(就可以享受和保稅倉內企業同等的優惠政策)。這樣會減少很多的成本,給企業來去創造更好的利潤。”張偉說。
“第三,消費互聯網,如社交電商應該朝數據化、社區化發展。現在網上的電商學術界有一些提法說消費互聯網到了天花板,我個人感覺判斷過早了。中國的服務業占GDP的52%,美國是80%多。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的。”張偉認為零售體驗、中央廚房、養老家政等服務向社區下沉都將成為趨勢。“第四,必須有更大的開放,現在經營跨境的(公司)有很多,北京市最大的國有銀行北京銀行就是和國外銀行合資的。我們也允許境外機構來國內辦展,學校包括大學也在開展國際相互認證。這些開放措施為未來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方向性。”
最后,張偉提出,明年下半年必定是國際旅游的風口,“現在國際旅游已經到了最低點。境外旅游應該是線下交易,線上體驗。我們現在就應該把現在年輕人喜歡的VR盡快做起來。”張偉說。
張偉告訴記者,目前中國服務貿易協會的工作重點放在了三個領域。“第一,跨境電商,我們旗下的話有2000多家電商公司。第二、居家養老、家政,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第三、互聯網服務,7月份我們已經在寶雞市做了嘗試,使這些老牌工業城市具有城市智能,實現數據流、資金流和產品的互聯互通。”
最后,記者問及了接下來中國和巴基斯坦在服務貿易領域應如何合作。張偉給予了我們較為具體的答案。“第一是跨境電商,B2B和B2C業務都可以多做一些。第二,我們可以在巴基斯坦推廣更多的技術、知識產權、專利,從技術上更多去做一些支持工作。 第三,我們在巴基斯坦有很多制造業,比如家用電器,我們能否在家用電器的售后服務方面做的更好一點。還有教育、醫療上的一些合作,我們需要去推廣,需要相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