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鄭州航空港區多位市民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反映,小區與鄭州一中國際航空港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北校區)一墻之隔,卻被分到了1公里之外的南校區。而北校區招收了不少鄭州市區,新鄭龍湖、孟莊等地學生,當地居民十分疑惑:家門口學校為啥不收當地學生,卻收不少借讀生?這到底是咋回事?
◆居民:“小升初”劃片,為啥“舍近求遠”,多跑1公里上學?
鄭州航空港區恒源新城小區居民李先生介紹,他女兒今年“小升初”,報了距小區約1公里遠的鄭州一中國際航空港實驗學校北校區,而錄取通知書上寫的是“就近學校錄取”,但8月25日報到時,學校卻說讓去距家2.1公里的南校區上學。8月26日,記者現場采訪時發現,除了恒源新城小區,就連與該校北校區一墻之隔的學府新城小區,也被劃片到了南校區。“我們距離北校區這么近,為啥‘舍近求遠’,讓孩兒多跑路,去遠處學校上學?”學府新城小區趙女士十分不解。
恒源新城小區李先生表示,附近小區大多屬于航空港區新港辦事處的拆遷安置小區,他家原來就屬于該辦事處翟莊村。幾年前,他家大女兒上初中,就在學校北校區上。今年,家中兒子讀初中,卻突然不讓去家門口初上上學,而是要跑到2.1公里外的學校上學。因孩子上學,要穿過多個路口,其中不乏車流量較大的新港大道,他覺得,若孩子一個人上學,路上十分危險。“北校區離家近,但不少學生是外地借讀生,為啥寧肯讓外地人借讀,也不讓本地人上,這是為啥?”他十分不解。
◆回應:學校劃片范圍大,3公里以上片區劃入可寄宿的北校區
為啥要這樣劃片?鄭州航空港區文教衛體局教育處副處長趙錚受訪時表示,這幾天,不少家長也向他們反映了該問題。其實,大家反映的學校屬于同一所學校,都是鄭州一中國際航空港實驗學校,只不過分為南、北兩個校區。兩個校區距離也不太遠。兩個學校是同一個校長,一個教師團隊,教學理念、管理體系均相同。其中,該校北校區建成較早,是該片區處于城鄉結合部時,按照農村學校的標準建設,設計的是寄宿制,學校有學生宿舍。但是,該校南校區建設較晚,按照市區學校建設,并未設計宿舍。
由于航空港區處于剛起步階段,地廣人稀,地盤大,人口密度小。而該校今年劃片范圍也比較大。最北邊到新鄭機場北側的始祖路,最南邊到盛世城附近,其中最遠的小區距學校遠達10公里。根據這一特點,航空港區文教衛體局制定了今年的劃片政策:3公里以上距離片區,學生可到寄宿制學校的北校區;3公里以內的,采取走讀上學的形式,到南校區就讀。“距離太遠的,采取寄宿;離家近的,可以回家住。”趙錚解釋說。
◆疑問:家門口學校為啥不收當地學生,卻收不少外地借讀生?
鄭州市區,新鄭龍湖、孟莊等地學生,為啥就能到北校區上學?對于附近居民提出的這一問題,趙錚說,航空港區經濟發展需要,外地來港務工人員較多,其中一半以上人口屬于外來務工人員。考慮到外來務工人員住宿不方便,工作地離學校比較遠,因此,外來務工人員也優先安排到北校區。
“航空港區的發展是個逐漸的過程,教育布局也是在逐漸發展、平衡。這幾年,每年都會有新的學校交付,因此,劃片范圍也可能每年都有變化。”趙錚表示,目前,航空港區學校的布局,與鄭州市中心地區相比,還沒那么成熟、均衡。今年,鄭州市嚴格控制大班額,無法擴招,每個班級不能超過54名學生。而鄭州一中國際航空港實驗學校兩個校區今年的招生計劃為1000個學位,設20個班。
“我們也在盡力做到教育均衡。之前,我在接待來訪家長們時,把大家反饋的問題一一登記。目前,我們局里也正研究相關方案,看能否采用合適的途徑,解決大家反映的問題。”趙錚說。(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田育臣 實習生 尚佳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