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公司出事了……”
近幾年,一眾保險從業人士和媒體從業者,相信對這一類消息并不陌生。
確實,保險業因為公司治理導致的風險事件、輿情危機,經常成為新聞題材甚至登上財經頭條,具有很強的話題性,在金融行業中顯得較為突出。
從沖到市場排名前幾位的“資金系”公司,到剛剛破土的新設公司;從血統純正的國企,到被老板視為金融版圖擔當的平臺型公司,都有曾經卷入輿論風波的案例。
如果看不清當下,就去讀讀歷史,因為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如果看不懂歷史,就看看當下,因為歷史或許押著相同的“韻腳”。
從公開報道素材出發,可以將這些公司治理事件分為以下幾類。
問世之前
出身不正,未開張先“斗法”
先說幾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東安財險、陽光健康和國信人壽,這是最具負面樣本意義的案例。而且,他們背后的發起人、前臺的團隊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幾家公司的名號,早已經淹沒在市場的塵埃中,但卻留給行業后來者足夠的教訓。
東安財險
東安財險,早在1999年即有意籌備,2004年拿到籌建批文。一般的公司設立到此時大局已定,但東安的發起人、意向投資者經歷了至少4輪變更。長期的籌備籌建產生了大量的費用。直到2008年,信達資產進入,開出了承接全部債務的條件,更名為信達財險。這家公司命運多舛,還引發了籌建組90人起訴信達討要薪酬,成為當時國內標的最大的勞動糾紛之一。今天,這個公司已經成為國任財險,新的控股股東深圳投控。而東安財險最早的發起者深圳投資管理公司,是深圳投控的前身之一——神奇地轉了一圈,又回歸到最早的發起地深圳。
國信人壽
國信人壽,成立不到一個月就因內部舉報被查,起因是管理層和股東之間因為利益分配爆發不可調和的矛盾。舉報直指公司股東華誠宏泰、世紀迅聯等5家公司,屬于虛構出資人或以“明天系”員工名義注冊的空殼企業。交付的股本來源不明,成立后將資本金幾乎全部轉走。這種手法,后來為業內人士所熟知。國信人壽,正是“明天系”最早覬覦的保險公司。
監管部門迅即撤銷國信人壽的許可證,組織清算組對其進行了清算注銷。該公司一單未賣,但名下有6億多元的贈送保險業務,轉讓給太平人壽承擔責任。直到現在,國信人壽仍然是中國保險市場退出的唯一案例,是唯一一家直接被撤銷的保險公司。
起步艱難
股東“洗劫”,分分鐘搞垮公司
一般認為,保險公司現金流斷裂才會導致“猝死”,但公司治理出問題,特別是在股東毫無底線掏空公司的情況下,導致大腦缺氧、心臟驟停的概率也相當高。這方面最徹底的,要數東方人壽和瑞福德健康。后來的“平臺型”公司利用共同投資、一致行動、認購資管計劃支持股東主業,只是“小巫見大巫”。
瑞福德健康
瑞福德健康,就是前面提到的陽光健康,和東安財險初期的出資人有著密切關聯,充分展示了資本系的花式操作,令人嘆為觀止。陽光健康第一輪股東全部退出,一位縱橫資本市場的神秘富豪以旗下5家關聯企業集體入股,并更名瑞福德。公司開業不久,爆出老板私刻公章占用公司資本保證金,以定期存單為股東提供擔保等重大問題,公司成為股東套取利益的工具,甚至用保險資金購買大批假文物轉移資金。在監管緊急入駐檢查之前,公司已陷于完全停頓狀態,連客服電話都無人接聽。最終,2010年2月,監管部門同意安邦財險進入,重組瑞福德健康,低調完成風險處置。關鍵時刻出頭的安邦,也借此獲得一張人身險牌照,搭建了集團架構。
東方人壽
東方人壽,德隆系企業出資成立,開業時將7億元資本金委托給德隆系控制的證券公司投資理財。德隆系崩塌,成立1年多的東方人壽也泥足深陷,從此無限期停業。之后,東方人壽長期尋找路徑重新開業,但因為股權和債權的諸多糾葛,以及資本金嚴重不足等問題,成為掛在半空,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張待決牌照。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這兩家險企,是典型的股東投資理念不端正,涉及面之廣、操作路子之野,刷新了吃瓜群眾的認知底線。
現在,監管制度縱橫密織,雷同的腳本可能不會重現,然而變種一定會有。這讓人想起英格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說過的一段話:“歷史上反復出現過以改進金融體系和經濟活力為名,弱化或者是取消監管標準的案例。輕率地跟隨這一思路,可能令我們重蹈或近或遠的過去監管失誤的覆轍”。必須扎緊制度的籬笆,嚴懲違法鏈條上的各等角色,才能給市場留一片清朗。
增資鏖戰
借機爭控,公司陷入治理僵局
保險公司為了擴張分支機構、獲取業務資格,必須維持償付能力水位線,而在公司虧損時期只有增資一途。增資動議一出,各方都想引進自己的關系人,調整股權結構以增加話語權,常常難以達成一致,并引起諸多“并發癥”。
信泰人壽
信泰人壽成立于2007年,是中和人壽、平泰人壽在籌建過程中兩家整合的產物,第一任董事長是名門之后。曾任信泰人壽總裁的鄭秋根是中和人壽的發起人,信泰人壽在增資過程中,鄭秋根控制的多家公司進入,其中同華文化為第三大股東。同華文化與并列第一大股東的浙江永利和巨化控股一直存在矛盾,董事會延期4年無法完成換屆。公司償付能力嚴重不足,但各方對增資方案各執一端,一度到了被提上接管日程的地步。
矛盾公開化起于2013年,同華文化以第一屆臨時股東大會召開程序、表決方式違法等為由起訴浙江永利并勝訴,但隨后反轉,根據股東內部舉報,司法機關以涉嫌挪用資金逮捕鄭秋根,鄭持有的股份被司法拍賣。此后隨著多輪增資,浙江永利成為控股股東,但據媒體報道,借浙江永利等股東融資入股之機,“明天系”旗下機構通過接受股權質押提供資金,進入了信泰人壽。這家累計虧損近30億元的公司,未來發展仍需破解股東股權難題。
都邦財險
都邦財險于2007年實施員工持股計劃,集資7.2億元作為認股款交付公司,但其中3.1億元流入三家“吉林籍”大股東賬上。“浙江籍”與“吉林籍”股東開始“南北戰爭”,以董事長王麗影為代表的吉林股東,撤銷公司總裁戰鷹職務;浙江股東則另行召開股東大會,在獲得員工持股公司支持后,免去王麗影董事長職務。吉林地方法院則判決該股東大會無效,局面進一步復雜化,最后主要股東全部出局,都邦財險走向國有化解套治理僵局。
安華農險
安華農險也遇到過增資困局。該公司開業之初即未能繳足2億元資本金,是后來擔任董事長的劉志強攜2.7億元資金加盟,才使公司注冊資本達到4.1億元。后劉志強因挪用資金、內幕交易被查,同年安華股東大會表決增資方案,持有表決權21%的股東表示反對,并向監管部門舉報,監管要求退還相關股東增資資金,暫停股東中科恒源、佳樂紫光的增資權利。公司這一波增資導致的問題持續發酵。
新光海航人壽
外資保險公司概莫能外。新光海航由海航集團與外資方新光人壽各持股50%,中外方股東合作不暢,僵持多年。海航集團在2014年發起設立渤海人壽之后,新光海航成為“棄子”。2014年6月新光人壽將增資款存入指定資本金賬戶,但海航集團失信了,未如期履約繳納增資款。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海航布局多家保險公司,甚至想組建保險集團,但基于其游獵資本的慣性,對每家公司都沒有好好對待,和民安保險前任出讓股東發生爭議,在華安也出資爽約。不但缺少戰略統籌,連基本的耐心都沒有。
這些爭端導致的“大敗局”給人啟迪,不能只拿來公司治理結構的“殼子”,更重要的是學到治理機制的“里子”。
內斗頻仍
內部權力紛爭,創劇痛深
沒有底線的公司內部紛爭,將公司推向不可預知的暗礁險灘,甚至來不及推動“轉向舵”。
永安財險
有的保險公司內部爭端如影隨形,解決一波又來一波。永安財險引進復星集團入股,復星系通過旗下4家機構入股永安財險,持有40.7%的股份。公司董事長陶光強等4名董事來自陜西省國資委下屬公司,總裁蔣明等4人則代表復星系。對于復星系和地方國資誰是實際控制人,股東和永安內部都有不同說法。2017年,永安財險董事會臨時會議通過解聘蔣明的決議,當天,另一方提出罷免陶光強董事長職務的議案。12月,在董事會臨時會議上,罷免董事長的議案未獲通過。隨后,永安內部舉報公司篡改財務數據。
華海財險
2017年,華海財險創業團隊內部爭端公開化,被撤職高管發布公開信,公司內連續發生舉報,持續至今也未平息。舉報暴露了華海在治理程序、股東引進、產品經營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如公司變相經營非壽險投資型產品,導致總裁被撤銷任職資格。公司引進神州萬向、樂保互聯,共占公司股份的15%,兩家公司均由華海內部人士擔任法定代表人,隱瞞關聯關系,提供虛假材料,2018年2月,兩家機構被撤銷股東資格。
珠峰財險
2018年1月,珠峰財險宣布罷免總裁李更的職務,由董事長陳克東臨時代行總裁職責。而在此之前,一封被認為是總裁李耿發布的《告公司全體員工書》廣泛流傳,指責陳克東破壞公司發展戰略、越權插手經營事務,公布了李更與陳克東的矛盾。事后,李更否認這一公開信由他所寫。
處于發展初期的安心財險、易安財險,也都發生了類似的內訌,管理團隊分裂,經營劇烈震蕩,最終沒有贏家。
昆侖健康
有的公司內部紛爭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近日,原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案下的一個行賄人宣判,引出一宗舊事——昆侖健康并列第一大股東上海欣成連續多年舉報被迫轉讓股權。據當事人稱,昆侖健康當時的實際控制人威脅他,當時如不轉讓股權,就用多年的氣功修為,千里之外取他家人性命。令人啼笑皆非之余,卻不得不思索荒唐背后的殘酷真實。
公司治理制度機制所面對的,是人和資本的關系。在保險的名利場中,公司內的爭端事件,也許本來上不了臺面,卻無比生動地體現了人性的欲望、貪婪和幽暗,指向公司治理所要回答的終極命題。
高層違法
讓發展中的公司傷筋動骨
管理層出現違法犯罪問題,對發展中的中小保險公司,在經營的持續性和聲譽上是巨大的打擊。
中融人壽
中融人壽2015年報披露:公司股東層面出現糾紛,個別股東間接轉讓公司股權,未按保監會規定履行股權轉讓流程,公司治理出現問題。2014年8月,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陳遠因涉嫌行賄被刑拘。被確認的一個事實是,中融人壽有5% 的股權,是陳遠向吉林油田主要領導行賄的款項。
中法人壽
去年,鴻商集團實際控制人為了收購中法人壽等事項,向財政部副部長秘書行賄,也被法院判決爆出。中法人壽遲遲不能解決股權和轉型問題,到了依靠向股東借款支付水電費的地步。這一事件對中法人壽可謂“雪上加霜”。
高層違法犯罪給公司帶來重大損害,莫過于安邦保險集團、富德保險控股等機構。擁有稀罕的保險集團牌照,因為實際控制人涉嫌犯罪,最終導致風險處置甚至重組。
內控失效
突破公司生存底線
對公司生存發展帶來重大風險的內控失效案例,當屬中華聯合。
中華聯合
中華聯合財險“出疆”后如同脫韁野馬,快速擴張,泥沙俱下。公司對應收保費、承保價格、費用、理賠等關鍵節點都缺乏管控,分支機構大肆截留保費;公司理賠系統“二次理賠”模塊基層機構就有使用權,已經關閉的賠案不需要材料證明就可以重開,再提取一遍費用。中華聯合部分機構上下一起掏空公司的事情,可謂“聲名遠播”,一個理賠員就能養得起一家汽修廠。市場上新設公司一度有個選聘高管的“潛規則”,發現有中華聯合工作經歷的,一律“槍斃”,不予錄用。最終,中華聯合在償付能力缺口高達160億元的情況下被接管,這就不足為奇了。
安邦保險集團
安邦也是內控失效的典型。老板可以凌駕在公司所有制度之上,巨額資金存入指定賬戶,去向只有老板一個人知道。隨心隨意調整內部架構、任免高管職務,根本不需要任何公司治理程序。這樣的公司持續失序、“失血”,玩的不過是變形的麥道夫騙局。
保險公司治理
何以“失效”,何以“有效”
對于保險公司治理問題,既要往本源上走,循因事件本身追問,發現到背后的某種規律;也需要觀察具象,從一般規律出發,透析事件背后的原因。
《財新》雜志撰文指出,安邦以190萬美元拿下韓國ABL人壽保險公司,賬上現金豐富,以為撿到了大便宜,可以利用韓國的資金來加大全球投資的力度。但沒料到,非但沒能復制所謂安邦模式,還要限期補足巨大的資本金缺口,也不能挪用資金。并未在資金上獲得幫助。這,就是因為完善的市場制約和監管制度在發揮作用。
今天需要來一場思考:為什么一家保險公司會成為爭吵不休的“賭臺”,成為老板財富分肥的“俱樂部”,在事無巨細、看似完備的制度之下,為什么還會發生這種問題?
金融業的百年老店能夠基業長青,都是在別人亢奮的時候保持穩健。保險業歷史發展不長,風險記憶刻印短暫,普遍地多了些狼性,少了些穩當。從行業特征看,也有一些“天注定”的必然因素。
保險業市場化程度較高,中小公司負債不穩定,主要任務是“活下來”,在運營中形成了生存第一的業務導向,一切為拼業務讓路。
公司在法律上是“資合”法人,但很多保險公司擁有濃厚的“人合”成分,靠人脈和情面組局,存在“抱團”“跟人走”等江湖色彩。這種非組織行為、非正式團體容易讓局內人模糊事實判斷,可能演變成一種不良的公司治理文化。
公司的股東也不成熟,缺少治理自覺和動力,甚至有一些將治理權責轉嫁給外部監管的依賴心理。相互間缺少正當協商機制,董事會要么是“橡皮圖章”,要么是“鄉村俱樂部”,專業性、戰略性的優質董事會并不多見,道德準則和履職意愿不高。
一定程度上負有“吹哨人”法定義務的董事會秘書、總精算師、合規負責人等職位,要么權責不匹配,要么在不良的治理文化之中難有作為。
必須重點指出的是,保險公司資金運用很早基本完成渠道和產品的擴容,可以通過設立和收購子公司、發起私募基金、設立特殊目的實體等方式完成投資行為,資金繞道走比較容易,容易成為“提款機”。
正因如此,保險公司的關聯方、關聯交易日益隱蔽和復雜,為利益方的資金進出打開了方便之門。這些年,發生和持續存在股權爭議、代持、隱形股東等問題股權的公司,占到總量的近30%,也不乏大型公司。債務資金和受托資金存量較大,股權轉讓不潔凈,公司治理基礎不牢。
股東股權和關聯交易,這兩個問題是密切聯系的。如果將公司的資金輸送出去、循環回來,就是狡猾的空手套白狼模式。紐約聯儲曾嘗試將銀行的關聯關系繪制成圖表,最終繪成的這張關聯關系圖規模巨大,結構復雜,打印在12平方英尺的圖紙上才能顯示每一枚標簽,但也無法對這一體系進行有效的結構性分析和評估。金融業擁有太多的工具和平臺,由此可見關聯關系穿透之難。銀保監會啟用的股權監管系統、關聯交易管理系統,正在為解決這一問題作出示范。
世界銀行行長沃爾芬森曾經說:對于世界經濟而言,完善的公司治理如同健全的國家治理一樣至關緊要。之所以總結過往的公司治理風險事件,是因為通過透析公司治理的亂象和制度缺失,能夠發現金融風險的深層誘因。而單體機構的良好治理,更是金融市場健康循環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