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渠道進一步得到拓寬。7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設備融資租賃和與創業相關的保險業務,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限制,在區域性股權市場開展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份額轉讓試點。
政策有望加快落地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約為19.69萬億元。保險資金是權益市場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優質的股權投資通常具有長期性、適應經濟周期能力較強等特點,這與投資周期長、資金體量大、追求資產多元化配置的保險資金無疑存在契合點。
在興業證券分析師張博看來,此次正式取消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限制,既是服務宏觀經濟和穩就業的需要,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點支持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就業創業”提供政策支持,同時,也符合監管層面放松保險行業投資端限制的趨勢。“我國商業保險資產配置范圍逐漸放寬,近兩年的政策走勢是鼓勵險企配置長久期債權產品、放松股權投資限制。”張博表示。
事實上,取消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限制在政策層面早已有所鋪墊。2018年10月,銀保監會就修訂后的《保險資金投資股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股權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根據此前的監管規定,保險資金直接投資股權僅限于保險類企業、非保險類金融企業以及與保險業務相關的養老、醫療、汽車服務等企業的股權。《金融時報》記者在業內采訪時了解到,保險資金近年只能通過間接投資方式來投資互聯網、高新技術、先進制造業等熱門領域。但與直接投資相比,間接投資無法享受到稅收優惠。
《股權辦法》修訂調整的主要內容就是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股權投資的行業范圍限制,不再限制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和重大股權投資的行業范圍,而是要求保險公司綜合考慮自身實際,自主審慎選擇行業和企業類型,并加強股權投資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建設,通過“負面清單+正面引導”機制提升險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去年2月,銀保監會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有關工作的通知》中也提出“加快研究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范圍限制,規范實施戰略性股權投資。”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釋放信號,意味著業界期待已久的政策“松綁”有望于近期加快落地。
來自上海一家保險資管機構的業內人士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經濟實現創新發展需要進一步優化資本供給結構,提高以股權融資為主的直接融資比重。保險資金開展股權投資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的直接融資需求,同時,股權投資具有市場化資源配置的內在機制,保險資金通過發揮長期資金優勢,服務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開展的股權融資,有助于持續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經濟活力。”
助推險資加碼股權投資
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近日表示,今年上半年,保險資金股權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業內專家認為,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限制,可以進一步增加保險資金進行股權投資的選擇范圍,有望引導險資加大在一級股權市場上的投資比重。
券商分析人士也表示,放寬險資投資范圍限制有利于賦予保險機構更多的投資自主權,進一步改善保險公司投資結構,增加長期股權比重,增強利潤穩定性并促進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同時,有利于保險資金發揮長期投資優勢,提升全社會股權融資和直接融資比重。
近年來,股權投資已經成為保險資金配置的重要發展方向,保險機構的股權資產占比穩步增加,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一家保險資管機構負責人表示,未來,保險資金應當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股權性投入,發揮保險資金機構投資者的積極作用,重點支持有市場、有前景、有技術優勢的行業和領域,促進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前述保險資管業內人士也對《金融時報》記者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小企業的經營乃至生存產生較大影響,尤其是對企業現金流影響較大。在多項金融政策支持下,中小微企業雖然能夠較快地獲取銀行信貸支持,但從長遠來看,面對經營壓力,中小企業對于股權融資等長期資金的需求也會有所上升。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參與調研的保險公司股權投資資產達到了1.8476萬億元,占所調研保險公司可投資資產的10.4%,股權投資中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占比最高,達3.8%,長期股權投資規模占比為3.4%。
保險資金股權投資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后者多通過認購股權投資計劃、保險私募基金等方式進行。去年初,銀保監會也通過簡化股權投資計劃和保險私募基金注冊程序,來支持保險機構加大股權投資力度,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長期資本性資金,提升社會直接融資和股權融資比重。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保險資管產品存續規模2.86萬億元,其中股權投資計劃1585億元。今年上半年,29家保險資產管理機構注冊債權投資計劃和股權投資計劃共150只,合計注冊規模2533.07億元,其中股權投資計劃3只,注冊規模24.20億元。保險股權投資計劃仍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