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了中國經濟。而在政府積極出臺多項宏觀調控政策的共同發力下,三月份后經濟復蘇態勢基本確立,回升力度逐漸增強。國家統計局7月1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下降1.6%,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的情況下,二季度同比增長3.2%,實現強勢“轉正”。下半年宏觀經濟政策走向該如何判斷?調控效果會有多大?《經濟參考報》記者就此專訪了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
連平說,當前積極的財政政策關鍵在抓好“六穩”“六保”工作上,政策力度明顯加大。下半年,隨著國內經濟進一步恢復,財政收入同比降幅將會收窄,支出隨著各項穩增長措施落實到位,同比有可能上升。
“財政支出大幅增加必然要求財政融資的力度加大。”連平表示,1至5月政府債券類社會融資規模高達3萬億元,存量同比增長17.2%。截止到6月26日,特別抗疫國債已累計發行2400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已發行21936億元。考慮到資金從籌集到運用、再到發揮作用有一定時滯,上半年發行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和特別抗疫國債效能的相當一部分將會在下半年體現出來。
連平表示,下半年特別抗疫國債可能于三季度前半段發行完畢,而7月財政部可能再次下發地方專項債額度,今年地方專項債總額度為3.75萬億元,除去已經使用的1.9萬億元,剩余1.85萬億元也可能在三季度全部發行。可見,到二季度末,積極財政政策落地可能只有一半不到,其效能的主體部分將會在下半年才顯現。
在地方政府專項債的資金使用方面,連平說,下半年將主要側重于“兩新一重”,用于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優先保障在建項目工程,包括鐵路、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農林水利,市政和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特別抗疫國債中的3000億元,通過特殊轉移支付機制下達至縣市,主要用于保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7000億元則通過政府性基金轉移支付下達至縣市,主要用于公共衛生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建設、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等基建項目,該部分資金可作為項目資本金。
“根據國務院的安排,2020年的財政赤字率安排3.6%以上,實際上為下半年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沖擊,留出了可供應對的財政政策空間。而政府舉債的大部分資金則在下半年逐步投入使用,再考慮到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下半年財政政策的積極效應會更大力度地顯現,有助于推動經濟更有力度地復蘇。”連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