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銀保監局下發要求銀行機構前瞻性防控信用風險。
在疫情之下,銀行新增貸款出現較大幅度上漲,高于同期水平。然而對于銀行不良的擔憂也隨之而來。
北京銀保監局表示,隨著疫情影響在全球持續蔓延,實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經營困難增多,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在繼續全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做好對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金融服務的同時,為有效應對、前瞻性防控北京地區信用風險,北京銀保監局于7月9日印發《關于全力做好當前信用風險管控工作的通知》,要求轄內銀行業機構高度重視、及早部署,把信用風險管控工作作為風險攻堅的第一要務,建立“一把手”負責制,積極爭取上級單位政策支持,制定專項工作方案,加大組織推進力度,確保信用風險管控措施落到實處。
文件指出,鼓勵在京各銀行業機構探索推進不良轉讓試點,綜合運用清收、轉讓、核銷、重組等多種處置手段壓降不良。努力實現2020年下半年不良貸款余額由升轉降,力爭全年不良處置額明顯高于前兩年平均水平。有條件的機構2020年底不良貸款余額爭取壓降至年初水平。
文件要求在京各銀行業機構切實加大信用風險排查力度,及時發現風險苗頭,嚴防風險敞口進一步擴大。重點關注前期經營激進、過度授信或已出現債券市場違約情況企業等信用風險薄弱領域;重點加強對大額客戶、異地客戶和關注類客戶的風險排查和貸后管理。
文件督導在京各銀行業機構務必做實貸款五級分類,除涉及債委會等特殊情況外,原則上各機構逾期60天以上的對公貸款均應納入不良。嚴禁以違規續貸、虛假轉讓、同業互持等方式掩蓋不良。在合理預測貸款損失的基礎上盡早、足額計提撥備。
北京銀保監局表示,將密切監測全轄信用風險變動情況。對于信用風險防控工作不到位的機構,將開展專項督導并采取必要監管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局積極發揮監管“排頭兵”作用,先后出臺18個專項文件,引導在京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支持企業防控疫情、復工復產開展了大量工作。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北京銀行(601169,股吧)業對小微企業續貸440億元,首貸新增3.9萬戶、914億元;為1.5萬戶在京企業辦理延期償還貸款本息業務1.7萬筆、涉及貸款本息239億元;對受疫情影響嚴重行業、疫情防控相關企業和民生保障等領域5月末新增融資1252億元、存量業務敘作26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