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湖北農民工吳桂春寫給東莞圖書館的一則離別留言,感動了無數(shù)網友。
今年受疫情影響,吳桂春所在的工廠停工,找不到工作的他無奈之下準備返鄉(xiāng)?;剜l(xiāng)之前,他到圖書館退還讀者證時,動情地寫下了一段留言:“我來東莞十七年,其中來圖書館看書有十二年,書能明理,對人百益無一害的唯書也……想起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圖書館了,雖萬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東莞圖書館,愿你越辦越興旺,識惠東莞,識惠外來農民工。”
吳桂春的這段留言,很容易讓人想起幾個月前,武漢方艙醫(yī)院里“讀書哥”躺在病床上讀書的照片。面對暫時的困境,閱讀總有一種撫慰人心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僅給了吳桂春平和的心態(tài),也讓大家讀出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韻味。有細心的網友還特意去查了資料,“‘識惠東莞’是有出處的,已故哲學家、歷史學家任繼愈曾在2004年給東莞圖書館題字‘知識惠東莞’。”
54歲的吳桂春,只有小學文化,如果不是12年來堅持在圖書館看書,恐怕很難寫出這樣的文字。而他的留言之所以令人動容,除了文字中體現(xiàn)出的對閱讀的真心熱愛,更因為它打破了很多人對農民工的刻板印象。
一張借書卡,對很多社會底層的普通勞動者來說,是最廉價、最便捷的獲取知識的方式,也給他們忙碌的生活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吳桂春說,開始他只懂看報紙、小說,后來開始讀名人文章,看《春秋》、《資治通鑒》等,并對照二十四史和野史來讀,他還特別研究了岳飛的生平和詩詞。為了讀懂這些書,他已經翻爛了一本新華字典。
前不久發(fā)布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書報刊和電子書閱讀量均有所下降。相比吳桂春的“深閱讀”,不少埋頭刷屏的都市白領恐怕也要慚愧。真正靜下心來讀書的日子,你有多久沒有體驗過了呢?
毛姆曾說:“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這座“避難所”也真的給吳桂春帶來了好運。經過媒體報道,在東莞人社部門的幫助下,他很快找到了工作。6月28日起,吳桂春正式走上新的工作崗位,成為小區(qū)的綠化維護工。更重要的是,公司安排的免費宿舍離東莞圖書館的直線距離不到3公里,以后去看書會更加方便。
當吳桂春寫下那則留言時,一定沒有想到,12年的讀書生活會真的改變自己的人生。從未抱著任何功利心態(tài)的閱讀,卻換來了意外的收獲。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李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