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不斷趨于好轉,不少家長已經開始復工了。而對于幼兒園的寶寶來說,開學可能還要等一段時間。一些大班的家長有些著急了,因為在不開學孩子就要上小學了。
對于已經大半年沒有進過校園的寶寶來說,如何迎接自己的小學生活?面對即將上小學的寶寶,家長又如何在家幫孩子做好幼小銜接呢?
本期搜狐母嬰【專家會客廳】特邀 親子教育管理專家 鄭懿 來為家長們分享,如何在家中為孩子做好幼小銜接的準備工作,讓您有方向、有重點的給孩子進行入小學前的銜接準備工作。
嘉賓介紹
鄭懿
親子教育管理專家,創新設計思維導師
全球經濟發展促進會宣傳教育部副部長,
絲綢之路生態文化萬里行組委會教育推廣中心主任,
世界500強企業全球戰略總監, 六西格瑪黑帶
出版書籍:家教類暢銷書《男孩手冊》譯者,《家長手冊,幼小銜接你準備好了么?》作者,《生活數學大爆炸—數學思維啟蒙(全新修訂版)》《用愛 與孩子對話》《“鏈”動變革:區塊鏈4D實踐模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程》作者。
直播內容回顧
許多研究告訴我們,在個體學校教育的適應過程中,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所有教育銜接中最為關鍵的一環。眼看面臨幼升小孩子待在家里,沒辦法去幼兒園,家長是滿滿的焦慮。
幼小銜接是一場持久戰!
當孩子離開幼兒園,需要獨立面對環境的變化、學業的壓力、情緒的處理……今天的你是否為明天的TA做好了準備?
當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磨蹭、被老師投訴不斷,誰能明白你的擔心和緊張?
當孩子童年的成長并不一帆風順,你是否準備好陪TA一起長大?
【疫情期8件事】
1孩子的心理建設
2-1學習環境準備,2-2學習用具準備
3-1作息調整訓練,3-2整理書包訓練,3-3注意力訓練
4-1重視杜絕電子產品依賴,4-2:重視家長自我意識過渡
1、孩子心理建設
疫情期間,家長不得不在家幫助孩子進行幼小銜接過渡,心理建設要放在所有任務的首位,只有孩子支持了,心理接受了,很多行動就容易了。心理建設注意三個方面的事情:
第一、 不拿“上學”來恐嚇孩子
不要恐嚇,因為不但沒用,還會增加孩子的潛在厭學。家長因為馬上面臨幼小銜接,為了讓孩子盡快重視起來,就容易嚇唬孩子,例如:你馬上要上小學了,你可不能在看電視啦,你要早睡早起呀,等等,這樣的“警告”,其實對提高孩子的重視沒有任何幫助,反而,會讓他潛意識里厭學,應該怎么辦呢?其實,不如,正面客觀的告訴他,即將上小學了,會是人生一個必經的過程,因為他優秀所以會進入一個新的環境,接受新的體驗。這個疫情期間是很好的機會讓自己可以摩拳擦掌,完美的進入新的環境。
第二、 對幼小銜接訓練進行心理預知
對幼小銜接做心理預知,了解問題,開始思考,進行協商。小學對孩子的方方面面會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幫助孩子了解新環境都有什么變化和挑戰,所有這些挑戰變化都不是問題,因為,所有欠缺的部分,都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彌補。所以,要提前幫助孩子對所謂的挑戰進行“心理預知”。
可以選擇和孩子一邊游戲一邊聊,也可以一邊家務一邊講,當然,也可以找專門的時間跟孩子談,目的有兩個,讓孩子意識到有哪些需要進步的空間,二是讓孩子了解,任何目標都需要付出努力,很多人都會放棄,但他絕對被看好,因為他愿意努力。
至于要怎么面對和處理,一定要爭求他意見,怎么想的,怎么考慮,有什么需要你幫助的地方,愿不愿意聽取你的建議,當孩子提出想法,比家長直接安排要有效的多。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心理預知”的過程,讓孩子想象一下,面臨這些問題,他有什么打算,一起商量方式方法,并在他愿意聽取家長意見的時候再給意見。
第三、 全家加入心理建設
全家人都要加入心理建設,家人的配合和理解都是有力的支持,不要怕麻煩,要做足功課。
和孩子協商的過程,更要讓全家理解并加入孩子的心理建設。可以,提前和家里的每個成員溝通,確保想法一致,“統一戰線”。關于一些相對重要的內容,可以通過家庭會議“宣布”一些計劃,讓所有人的節奏在統一規劃中,既要得到他人體諒,更希望獲得家人的支持。例如,也許作息訓練會影響到老人,是否可以協調一下等等,總之,這樣的處理,讓孩子不但有儀式感,還感受到被重視。也會讓即將進行的無論是訓練還是學習都能得到支持和理解。
2-1學習環境準備
在孩子正式進入小學前,你該怎么給他準備一個適合學習和生活的環境?
你可能會說:“我已經給他準備了那么多學習用品,還有什么要準備的呢?”但我想告訴你的是,孩子還需要有一個專屬的學習區域,如果沒有,他就很難養成專注的學習品質。
想象一下,如果孩子在飯桌上、沙發上、地板上寫寫畫畫,有時坐著,有時趴著,有時窩著,會直接影響視力、影響寫字姿勢。更嚴重的是,他很難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他會認為學習是隨隨便便的事。再就是,如果書本和學習用具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孩子需要的時候無處可尋,不僅耽誤時間,甚至還會導致作業不能按時完成,也是個糟心的事兒。總之,如果家長沒有把入學前的環境準備這件事情重視起來,就很難讓孩子進入一個最佳的學前狀態。
那么,如何在家里布置一個好的入學環境呢?有哪些地方是你需要注意和安排的呢?入學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下面我就從這兩個方面來和你分享。
第一個方面是,你要營造一個專屬于孩子的學習環境。
根據你家里的布局和條件,給孩子一張書桌、一個角落,或者一個房間,都可以,但是有五個設施是必備的。
一是學習桌。幼兒園的時候你可能給孩子準備了游戲桌,那現在你就要為他準備一套適合他身高的學習桌椅了,這是學習環境里最主要的設施。考慮到孩子未來幾年身高的變化,你最好購置配套的升降桌椅,這樣就能隨著孩子長高,逐漸調節桌椅的高度。桌子的面積至少要能夠放下臺燈、書本、筆筒等基本的配套學習設施。
二是書架。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他擁有的可能是一個小書架,專門放置繪本類型的書籍,書籍以圖畫為主,都比較薄。那么上了小學,你最好給孩子換一個大一點的。除了放一些的課本,更重要的是放一些他隨手就能拿到的書籍,讓他不會因為尋找資料,而分散注意力。而且到了小學,孩子讀書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了,有科普類啊、兒童文學類啊、歷史類啊,書也漸漸變厚了。書架越來越大,說明孩子閱讀的書越來越多了。所以,很有必要為孩子準備一個專門的書架,來擺放這些書。
三是臺燈。你要準備一臺護眼臺燈。到了小學,需要晚上看書做功課的時候很多,護眼燈能為孩子的學習保駕護航。臺燈的作用可不僅如此,打開臺燈,桌面上就會出現一個光圈,這個光圈也將成為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圈。孩子只要打開臺燈,就說明學習時間到了,注意力最好集中在這個圈里面,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提醒。所以啊,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只要孩子準備學習了,那你就幫他把臺燈打開。
四是筆筒。筆筒能放置零散的小型的文具,目的一是讓桌面整潔,讓孩子培養隨手收納的習慣;另外這也跟注意力管理有關,那就是不讓孩子因為找文具而分散注意力。
五是收納盒。收納盒可以隨時放一些學習雜物,作用和筆筒相似。
第二個方面是,你要給他準備入學的生活用品和配套設施
上小學了,孩子個兒長高了,身體進入新的成長階段,學校的要求也跟幼兒園不一樣了,所以你也要調整一下孩子的生活環境。
一是衣柜。以前在幼兒園階段,我們會把孩子的那些小衣物,放在他的小衣柜或者整理柜里。但是,孩子上小學以后,我們要為他準備一個大一點的衣柜。不僅是因為孩子長高了,衣服大了;還因為,小學期間,四季的校服比較多。我們在為孩子換好衣柜后,就可以讓他自己整理衣物了。
二是床。孩子上幼兒園時,睡的可能是那種比較小的床,到了小學,你要為孩子換一張大一點的床。比如長1米2、寬80厘米的單人床。床品也應該放棄那些特別幼稚的款式,要選擇一些比較符合青少年審美的。
三是鬧鐘。為了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在準備他的生活用品的時候,我們還要特別考慮到,要給他準備一個小鬧鐘!因為上小學之后,孩子需要形成一個規律的作息時間,這是非常關鍵的。小學的上學時間變早了,每天的叫早可能是很多家長的困擾,在睡前把小鬧鐘給他,讓他學會自己給鬧鐘定時,第二天聽見鬧鈴主動起床。
要準備的東西剛才都說清楚了,最后還有幾個地方我要提醒你一下。
首先,所有準備的這些東西,我們不求奢華但求實用。也就是說,最重要的是,我們把這個角落布置出來,有了專屬的學習環境,就會有儀式感和代入感,讓孩子提前進入上學的狀態。讓他知道,周圍的變化是在隨著他而變化,全家人對他升入小學這件事很重視,孩子的這種感受是最重要的,而不在于物品有多貴重。
其次,就是讓孩子有參與感。你在準備這些物品的時候,要跟孩子一塊兒選擇,讓他參與進來。東西是他自己挑選的,環境是他自己打造的,他就會非常珍惜,也特別喜歡投入到這個環境中。
最后,就是讓孩子在上學前,確保他能夠提前熟悉新環境,你可以跟孩子一起,把一些提示放到醒目的地方,什么意思呢?你可以把孩子的課表、計劃,和一些備忘事項,或者待辦事項,貼在固定的地方,比如冰箱門上、房門后面,或者書桌墻上,也可以用一個小白板代替,在上面記下這些提醒事項。有一些物品的分類可以貼標簽注明,如果孩子還不會寫字,可以用圖畫來代替。
總結一下:
第一,要為他布置好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其中有5個設施是必備的,書桌、書架、臺燈、筆筒和收納盒。
第二,還要給孩子打造一個新的生活環境,比如衣柜、床等都要做一些調整,在準備過程中,我們還要讓孩子有參與感。
第三,新環境搭建好了,你還要教會他如何管理和使用這些物品,爭取做到井井有條、歸類有序、標識清晰。一切準備就緒,就等著進入新的學習狀態了。
2-2學習用具準備
關于學習用具的準備呢,你也許會說,這有什么好操心的,不就是那些書包、鉛筆、本子之類的嗎!可是你知道嗎?如果不事先準備好,甚至給孩子做一些訓練,你會發現,孩子上課的時候找東西都找不到。卷子,本子,甚至是書,都不知道放哪兒了。想要寫字的時候發現筆還沒削好,或者根本找不到了,要么寫著寫著筆芯斷了,也沒有準備備用的鉛筆,還要現削。你想想看,孩子光顧著找東西了,哪還有心思聽課呀。所以,學習用具沒有準備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
你發現了吧,別看學習用具都是一些小物品,但里面卻有大學問。
接下來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在上小學之前,應該給孩子準備哪些東西。
必須準備的物品你一定也能想得到,那就是書包和文具了!
我先來說說書包。我建議給孩子選擇的書包,千萬不要是那種又炫又酷的拉桿箱,因為這種拉桿箱在學校里是不被允許的。而且呢,孩子上學拉著這種拉桿箱也不方便。那你該給孩子選擇什么樣的書包呢?我總結了3個標準。
第一個標準,選舒適的雙肩背書包,最好是符合孩子現階段身體發育特征的,比如孩子的身高跟書包的形狀就要相適應。
第二個標準,就是書包的容量夠大,能放下孩子上學時候要用的物品。
第三個標準,就是要有好多小兜、小暗袋,這些呢,可以幫助孩子知道哪些東西該放在這個兜里,哪些東西該放在那個兜里,幫孩子做好分類管理。尤其對于剛上小學的的孩子來說,如果書包里只有一個大的容納空間,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把所有東西都塞到里面,弄得一團糟。甚至啊有些東西明明帶了,但因為放得沒章法,找也找不到,以為自己沒有帶。最好呢,還有一些帶小拉鏈的空間,放孩子的必需品,像一些鑰匙啊、零錢之類的。
書包準備好了,就會為將來引導孩子學會整理書包的工作打好基礎。
再來說說文具。我先羅列一下你需要準備的東西,分別有鉛筆袋、鉛筆、橡皮、尺子、轉筆刀和文具袋。然后再一個一個地跟你說具體有哪些建議。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鉛筆袋。為什么不是鉛筆盒呢?因為啊,鉛筆盒又重又硬,放到書包里孩子背起來也會不方便。還有啊,鉛筆袋的設計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現在很多鉛筆盒呢,都設計得特別復雜,各種小按鈕,一摁就能實現什么功能,功能多得吸引著孩子去擺弄;而且呢,鉛筆盒一般還會分出很多層,找起東西來也不太方便;再加上花哨的圖案,特別容易讓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分心,尤其是影響孩子聽課時的注意力。
說到這里,你大概就明白了,給孩子準備文具時的一個大原則,就是盡量買簡單實用的文具。
接下來是鉛筆和橡皮。那鉛筆袋里邊鉛筆該放幾桿呢?我建議你給孩子準備五桿,而且是削好的五桿鉛筆!最好每桿鉛筆上都要貼上姓名貼。另外呢,再專門準備一個橡皮。有些爸爸媽媽怕孩子找不到橡皮,于是就去買那種帶橡皮頭的鉛筆,我還是不建議這么做。因為這樣的鉛筆呢,這種橡皮并不是那種能擦得很干凈的橡皮,雖然方便,但是不如專物專用。
我們再看一下尺子和轉筆刀。尺子呢,就選擇那種15厘米長的小直尺就行,小直尺不是有兩個長邊嗎?要買那種一邊是直的,一邊是波浪線的那種。因為上語文課的時候,老師經常訓練孩子在短文的相關詞語下面畫波浪線。這種小尺子會幫助孩子畫得整潔有序。
鉛筆刀可以準備兩種,一種是放在家里的大轉筆刀,可以當作禮物送給孩子,讓他自己在前一天晚上把第二天要用的五桿鉛筆削好,放在鉛筆袋里;第二種就是給孩子在鉛筆袋里準備一個小小的簡易轉筆刀,以備不時之需,但要注重安全性,盡量不要選刀片露在外面的轉筆刀。
除了學校要求的文具以外,還有一些物品就是我希望你額外幫孩子準備的。都是什么呢?第一個就是文件袋。它可以幫助孩子從小養成歸納整理的好習慣。這些文件袋呢,可以是那種牛皮紙的檔案袋,也可以是花花綠綠的塑料文件袋。當然,顏色既可以是一樣的,也可以是不一樣的。如果顏色一樣,文件袋的外面就要貼上每個科目的名稱。那顏色不一樣呢,就用顏色把不同的科目分開,看起來非常醒目。
給孩子準備這么多文件袋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讓孩子學會分類,使用起來更方便。孩子上學時用到的書、本、作業、試卷,只要是屬于同一個科目,都讓他放在同一個文件袋里,這樣,將來整理書包的時候也會比較方便,而且很容易找到自己整個學期要找的東西。一個科目的學習資料都裝在一個文件袋的時候,放在家里的書桌上或者是抽屜里,也會顯得非常整潔。
另外一個需要你額外去準備的呢,就是姓名貼。在淘寶網上,你可能幾塊錢就能訂到一百個姓名貼,或者你也可以給孩子選一些帶卡通人物比如小熊維尼、唐老鴨的姓名貼。從上一年級起,準備100個一樣的就可以了,可以一直用到小學六年級。建議你準備兩種,一種是美麗精致的布貼,需要縫的那種;另一種,可以是貼紙的。
我要提醒你的是,這些姓名貼最好在小學三年級之前讓它無處不在。比如,姓名貼可以縫在書包上,校服領子上,手絹上,帽子上。剛上小學的孩子,都有一個丟三落四的階段,在他的東西上都縫上姓名帖,這樣他丟東西的時候也會有跡可循。至于鉛筆、橡皮、尺子、小轉筆刀上呢,可以用貼紙類的姓名貼,也可以用透明膠帶纏上一張清楚寫著孩子名字的小紙條,目的是為了防止丟失,一旦丟了也比較好找!
這兩大類東西準備好以后,還有一些比較零碎的小物件,可能是學校要求孩子準備的小手絹、小抹布,還有可能是用來跟家長溝通的手冊,孩子喝水用的小水杯或水壺,做手工用的膠棒、剪刀,等等。我建議你盡量引導孩子把這些物品塞到書包的一些特殊位置,比如說夾層啊、拉鏈袋啊、側兜啊。這樣把位置固定下來,孩子整理書包的時候,很容易知道哪些東西該帶而沒帶,找東西的時候也會特別方便。
說完了在孩子入學前要準備哪些學習用具,接下來,在這堂課的第二個部分,我給你講講在準備時應該注意什么。
你可能會說,知道該準備什么,買就行了啊,還要注意什么?在這里,我建議你不妨抓住這個很難得的機會,跟孩子做好親子溝通,讓孩子參與到準備的過程中來。因為這個準備過程可以給孩子一個儀式感,提前讓孩子體驗到自己馬上就要入學成為小學生了。在這個準備的過程中呢,你除了要跟孩子說大概有什么東西會用到,為什么要用到這個東西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定給孩子一些機會去做選擇。
比如,在選鉛筆袋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孩子要選擇鉛筆袋,不能選鉛筆盒,鉛筆袋有幾種,每種的優缺點都是什么,然后讓孩子自由選擇。也就是說,在一個框定的范圍之內,給孩子做選擇的權利。讓孩子有充分的參與感,讓孩子覺得這些東西的顏色、圖案是他喜歡的,減少孩子對上學的抗拒。買完這些東西之后,也要跟孩子一起做準備。比如,在鉛筆上貼姓名貼的時候,可以讓孩子來纏小膠帶;或者跟孩子一起把鉛筆袋里需要裝的東西裝進去。
最后,我再提醒你一點。就是等孩子真正上了小學之后,最好把整理書包的動作放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情境下去做。比方說,要么在刷牙之前,要么在做完作業的時候就全部弄好。慢慢地,把這個過程固定下來,內化成孩子每天必須要做的事。當然,一開始,孩子可能會做得有點兒慢,但后面會越做越快。你就能想象到孩子削鉛筆的時候,咔嚓咔嚓越做越快,越做越熟練,孩子會多有成就感啊!
至于如何讓孩子整理書包的方法,我會在其他課教給你。
怎么樣?孩子入學前的物品準備你都清楚了嗎?我再來給你總結一下:
第一,你需要給孩子準備的物品有書包、鉛筆袋、鉛筆、橡皮、尺子、轉筆刀、文具袋,還有姓名貼、小手絹、小抹布、家長手冊和水壺。
第二,在給孩子準備這些物品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參與進來。在給孩子框定一定的范圍后,給孩子選擇的自由,讓他參與準備的過程。
雖然距離孩子上小學還有一段時間,不妨現在就和孩子一起準備起來吧!
3-1作息調整訓練
如何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
你的寶貝能不能做到,晚上8點半開始刷牙洗臉、上床睡覺呢?如果你的回答是“不能”,那我就要勸你趕緊給孩子進行作息訓練了。
在所有生活習慣的訓練中,我最強調的是作息習慣。現在啊,很多孩子都睡得比較晚,然后早上就起不來。上幼兒園期間,孩子晚到一會兒,或者干脆不去幼兒園了,可能不會有太大影響。但是上了小學呢?小學生的作息規律是,早上7點半就要坐在教室里上早自習了,那孩子7點多才起床行嗎?肯定來不及啦!而且早飯還要在家里吃啊!孩子磨磨蹭蹭地起了床,連滾帶爬地穿上衣服,結果不吃早飯,就著急忙慌往學校奔。你想想,他這一天的課能聽好嗎?
所以啊,在孩子的各種生活習慣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作息習慣。作息習慣養成了,其他各種習慣自然也就順暢了。
如果你的孩子還沒有好的作息習慣,沒關系,接下來我就跟你講一講,如何調整孩子的作息,才能讓他更好地適應即將到來的小學生活。
首先,要全面了解學校的作息時間,有目標地調整孩子的作息。
一般來說,小學的作息時間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做相應的調整。比如,夏天到了,白天的時間比較長,孩子的放學時間就會晚一些,我知道的有四點半放學;而進入冬季后,白天時間變短了,學校呢,就會把孩子的放學時間提前,比如四點放學。所以,家長也要關注一下學校作息時間的變化,從而調整孩子在家里面的作息。
那具體到每個上學日的作息時間,就是什么時間把孩子送到學校,什么時間開始上早讀,什么時間上第一堂課,中午什么時間放學等,你都要了解清楚。中午放學后,是接孩子回家,還是讓孩子去小飯桌,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不管是哪種方式,孩子都可能無法進行午睡。因為這段時間太短了,也就一個多小時,孩子吃完午飯,差不多也到了下午上學的時間了。所以,我建議你呀,讓孩子養成不睡午覺的習慣,但前提是,他晚上的睡眠時間要充足。
所以,接下來我要跟你說的是,要著重調整孩子晚上的睡眠時間。
你也許會說,孩子就是不上床睡覺,鬧騰啊、精神得很哪……那我想問問你:你有沒有想辦法去改善孩子的這種狀況呢?比如,一到晚上8點半,就提醒孩子去洗漱,準備睡覺;把電視和手機等電子產品關掉,減少干擾;給孩子講講睡前故事;把孩子臥室的燈關掉,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等等。
對于小學生來說,每天的睡眠時間,要保證10個小時。如果孩子早上要6點半起床的話,晚上就要8點半上床睡覺。根據我的了解啊,很多孩子都是晚上10點以后才睡覺,然后就是第二天早上起不來,上課時打盹兒,一天的學習效果都很差。你可能覺得,讓孩子8點半就上床睡覺有點困難,但是,當你想想孩子的健康成長,想想孩子第二天的高效率學習,就會下定決心調整了。
當然,調整孩子睡眠時間,一定要避免情緒急躁。因為越是大發雷霆,引得孩子哭哭啼啼,他睡著的時間就會越晚。你可以先跟孩子進行溝通:“你知道嗎?你已經是個小學生了,早上要很早起來,所以,晚上咱們就要早點睡呀!”“像你這么大的小朋友,全都在這個點兒就睡了”。有一點我要提醒你,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早睡了10分鐘,就說明他的生物鐘在調整,你不要急躁,要給孩子鼓勵,讓他堅持下去。
最后,要保證孩子每天的運動量,促進睡眠習慣的養成。
除了晚上要按時提醒孩子早點睡覺,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外,還有一點對孩子睡眠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那就是運動。你想想,如果孩子每天能早早起床,專心學習,積極吃飯,再加上充分地運動,到了晚上那個點兒啊,不用你催,困意自然就來了。
比如,晚飯后,你可以帶孩子到附近的運動場跑跑步,打打籃球,跳跳繩,既可以促進你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又能保證孩子每天的運動量。運動的時間呢,不用太長,三四十分鐘就足夠了。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其實并不難,重要的是全家人要有統一的想法,對孩子形成一致的心理影響。此外,就是讓孩子每天的活動規律化,保證充分的運動,最后再給孩子一個美美的睡前故事。這樣的安排,一定會讓孩子成功地調整睡眠時間,養成早睡的好習慣。
當然啦,你還要對孩子每一天的表現,做個小獎勵,除了言語上的獎勵外,還可以有一些形式上的獎勵。比如,貼一些小紅花,攢一些小貼畫,等孩子攢夠了,就可以請他吃個麥當勞什么的。但是要特別提醒大家,不要把這種兌換,變成對他一些不良行為的縱容,而最好把獎勵變成一個權利或一種責任。比如,讓孩子選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讓孩子當家里的天氣預報員等等。他會感到被重視了,獲得了尊重,肩負了責任,從而更有動力地堅持早睡。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我再來幫你總結一下:怎么調整孩子的作息,讓他能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呢?
首先,要全面了解學校的作息時間,有目標地調整孩子的作息。
其次,要著重調整孩子晚上的睡眠時間。
最后,要保證孩子每天的運動量,促進睡眠習慣的養成。
3-2 整理書包訓練
剛上小學的孩子,有的呢就是連書包都不會整理,你會發現他們有的丟三落四的,今天沒帶這個,明天找不到那個,結果呢自然是影響了學習。那孩子們忘帶東西影響學習不說,最麻煩的是,有時候家長會被老師找,去送東西,就影響到工作。而我們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呢,就是家長因為孩子丟三落四,回家來數落孩子,然后造成彼此之間親子關系的緊張,還有可能因為這些小矛盾上升到一些家庭的大矛盾,真的是得不償失。
接下來,鄭老師就給大家帶來讓孩子學會整理書包的整理術:四步書包整理法,簡稱“四步法”。我建議大家最好在孩子入學前一個月,甚至更早就開始啟動。
啟動四步法之前,先要確保分類歸納用的每個科目的文件袋的內容都齊備了,可以根據課程表來放不同的文件袋,什么文件袋放進去,什么文件袋拿出來,要交的作業可以單獨放在外面。
四步法,顧名思義就是用四步完成的。而實施這四步法的時間是按照四周的周期來完成的。
第一周也是第一步:示范,家長示范給孩子做。
文件袋、筆袋、用具、特別要帶的東西,長的放后面,短的放前面,側面的口袋是放手絹還是水杯,要交的作業放到夾層里等等。所有要帶的東西都分別放在什么地方,固定下來,給孩子做個示范,讓他看著我們做一遍。
第二周:孩子給家長做幫手。
意思是說同樣一套動作,同樣一套整理的方法,我們在整理的過程當中,一邊做一邊適當的給孩子一些參與的機會。“下一個該放什么了?你提醒我一下,好不好?”你會發現,我們慢慢地把整套整理的方法交給了孩子,我們也就可以慢慢地放手了。
到了第三周,就要以孩子為主,我們給孩子做幫手。
讓孩子拿著課表去看每一周課程都有什么安排,今天會上什么課,放什么文件袋到書包里,取出哪個文件袋,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性,讓他看著課表找他要整理的東西,你會發現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催他,如果孩子萬一有一樣或兩樣想不出來的時候,我們就適當地提醒一下,并且問他是否需要你的幫助。耐心在這個階段很關鍵,孩子習慣的養成有天然的周期——21天,你的耐心會幫助孩子體會到什么是熟能生巧。
第四周:孩子自理。到了第四周的時候,孩子已經慢慢地掌握了整個書包的整理過程,還有順序,以及每一天不同要整理的要點,我們就可以放手讓他自己整理了。
總結下來這四步分別是:家長示范給孩子做,孩子給家長做幫手,家長給孩子做幫手,最后讓孩子能夠自己獨立整理。
在這四步法的訓練過程當中,有3個地方我要特別強調一下。
第一,我們用四周的時間來完成四步是有道理的,因為孩子養成一個習慣往往要用21天的時間,而針對習慣養成這個階段的幼齡孩子,至少需要21天的周期去學習,去模仿,然后去磨練,進而形成他的習慣。這個規律會鼓勵你耐下心來。
第二,我要強調的是,在完成每一個步驟的時候,要進行最后的檢查。我們跟孩子說,“讓我檢查一下,還有什么我們沒帶齊的”。第一次做示范的時候,把檢查書包整理的完整性作為非常重要的一個動作。到了讓孩子做幫手或者我們做幫手的時候,我們都要看一下,孩子是不是已經能夠做到自我檢查了,否則,就做適當的提醒。
第三,我要強調的是,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方式上也要特別注意,除了你的耐心和溫柔,還要適時鼓勵。“數學、語文課本都整理得不錯了,還差一個課本就完成了”,“今天的書包都是自己整理的,進步好大呀“,“這么厲害,像你這個年齡的小朋友,可沒你掌握得這么快”,孩子都是在欣賞的目光下茁壯成長,充滿自信的。
怎么樣,四步法學會了嗎?那么到了真的上了小學了,開學第一周我會給你提這樣的建議,同樣是四步法,但是我需要你倒過來做。孩子剛入小學的時候,他會拿到真的課表,會收到真的任務,并且每天都會有新的要求。除了有第二天上課用的東西,還有可能有老師要求的其他東西,比如回執表、學生卡,等等。一般老師都會在家長群里通知家長,家長要有這個意識去觀察孩子。
也就是說,開學的這一周,就是孩子適應新事物新挑戰和新內容的一周,我們一定要給孩子時間,讓他多嘗試。我們建議的四步法倒著來,是先看一下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重在觀察。如果覺得孩子手忙腳亂,就適當地給孩子做個幫手。必要的情況下,就提醒一句兩句。如果說孩子真的是手忙腳亂,沒有辦法把事情做好,我們就做多一點,讓孩子給我們做幫手。實在不行我們就倒退到最后一步,也就是給他做示范,整理書包給他看。
講到這兒大家明白了吧?如果我們已經積極地為孩子整理書包做了訓練,那么真的孩子到了小學入學的第一周的時候,我們希望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去相信,他在這件事上一定能做得很好,所以我們在以前慢慢放手的過程當中,我們再慢慢介入,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在你的信任的目光下,他會變得非常的自信。
其實細細想來,孩子從小到大,每個能力和本領都是從不會到會,從會到熟練,然后再去挑戰下一個新本領。在孩子每一步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今天相信孩子能把書包整理好,就是給孩子傳遞了一種尊重,一份信任。明天他就有自信、有勇氣面對他不熟悉、不了解、有難度的挑戰,這就是父母給予的尊重的力量,也是孩子自信的源泉。
好了,讓我們來總結一下:
今天我們學習了四步書包整理法,任何孩子新學的本領,你都可以遵循這四步法的原則。比如說,學掃地、學刷牙。
當然,如果孩子在已經掌握的老本領上又加了新要求的時候,你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能夠接受這樣新的挑戰,你就可以試試四步的倒推法,特別是對那些你放心不下又有些小疑慮的本領,看看孩子做得好不好,環境變了是不是他就不太會了,你就用這個辦法。
怎么樣,學會了嗎?
3-3注意力訓練
如何提高孩子的專注力,上課他時不走神?
因為很多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總是在老師上課的時候,不是在那走神兒,就是跟其他小朋友交頭接耳。老師提醒他注意聽講,他根本就不在狀態。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老師除了著急外,還會向我們家長投訴。大部分家長似乎也沒有什么更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經常囑咐囑咐孩子,一定要聽老師的話,上課時集中精力,不要跟同學說話。但是呢,這樣的囑咐又看不到任何成效。家長們想起來就發愁。
那在提高孩子專注力這件事上,我們家長應該怎么幫助孩子呢?接下來,就請聽聽鄭老師的建議!
第一、不妨用精細運動游戲,來鍛煉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的專注力問題,其實不是他意識上的問題,而是孩子的發育問題。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孩子并不是故意走神的,這只是他的發育情況導致的。那么,如何改善孩子這種發育狀況,進而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呢?我建議你呀,關注一下精細運動游戲。
精細運動游戲,需要人的認知力、注意力、肌肉運動等要素協調一致,才能圓滿完成。當其中一項能力比較弱時,精細運動的完成度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如果孩子能夠很好地完成精細運動,那他的專注力就會有顯著提升。
比如手指游戲。你發出一個指令,說:“一槍打四個”,讓孩子用右手做槍,左手伸出四個手指,讓右手“這把槍”打左手的四個手指。以此類推,你可以繼續說:“一槍打二個”、“一槍打五個……”讓孩子根據你的指令做動作。然后,左右手輪換當槍,速度由慢到快。
再比如搭積木游戲。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搭積木,輪流著每人搭一塊,共同把積木壘高,也可以讓孩子獨立完成。在搭的過程中,你要提示孩子,將積木放在正確的位置。積木是一塊一塊放上去的,要求重心平衡,積木不能倒。孩子每成功地搭上一塊積木,你就及時給他夸贊。如果倒了,也要鼓勵孩子重新開始。
那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讓孩子做這些精細運動游戲外,也可以讓他做一些與精細運動相關的事情。比如,跟孩子讀睡前故事時,讓他左手點讀,逐字掃描,或者隨著內容翻翻書頁,也能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家務勞動是非常好的訓練機會:擺筷子,摘菜,分碗等等)
第二、加強“大運動”的訓練,來提高專注力。
“大運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趴、翻身、爬、走路、蹦跳等運動,能有效促進孩子思維的發展。當孩子的身體協調平衡能力越來越好時,他的大腦發育水平就越好了。
足量的體育運動,可以防止孩子因為一點小刺激,就過度興奮或者轉移注意力的現象。根據幼小銜接階段孩子的發育特點,大運動是需要特別加強的。你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齡和興趣,從簡單的大運動開始,比如快走啊、跑步啊、蹦跳啊,等等,再慢慢過渡到復雜的大運動,比如球類運動啊、踢毽子啊,等等。
球類運動需要孩子仔細觀察球路的變化,對專注力、反應力、判斷力的要求都很高,也會極大地鍛煉孩子身體的協調性、靈活性和手眼配合能力。踢毽子呢,除了鍛煉運動協調性以外,還可以讓孩子邊踢邊數,刺激孩子運動和注意力的配合。
還有一些比較簡單的大運動,比如走走馬路牙子啊、上下樓梯啊、丟沙包啊,這些運動都有助于大腦與身體協調,從而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在家里,我們就讓孩子參與更多的家務,比如:超市購物回來搬重物,)
第三、要幫助孩子真正理解,什么是“上課專心聽講,不走神”。
上課專心聽講,就是眼睛看著老師寫板書,耳朵聽著老師的聲音,手上還要記筆記,其實就是讓孩子把聽力、眼力、動手能力結合在一起。
如果孩子做不到上課專心聽講,你就要用孩子聽得懂的話,來引導他上課聽講。你可以這樣要求孩子:“上課的時候,眼睛要看著老師,看她的表情。”“耳朵要聽老師都講了什么,注意老師的語氣,語氣加重的部分,就是重點,老師反復強調的部分,也是重點。”“聽課的時候,對老師講的重點部分,用波浪線畫出來。”“特別要記錄的地方,別忘了寫個字或者寫上拼音,課后再整理。”這樣,孩子就能聽懂,具體應該怎么做,才叫“上課專心聽講,不走神”了。
孩子聽明白后,你要緊盯著他操練一段時間。比如,你跟孩子約定,從今天起,每天放學后要檢查數學課的聽課效果。看看孩子的筆記,聽聽孩子的感受,在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就會知道他是否認真聽講了。我想說的是,在剛開始訓練孩子時,你一定不要怕麻煩,因為孩子的自覺性不高,如果你再聽之任之,孩子上課的專注力就很難養成。
我來幫你總結一下這三點建議:
第一,不妨用精細運動游戲,來鍛煉孩子的專注力。精細運動游戲,需要認知力、注意力、肌肉運動等要素的協調一致,才能圓滿完成。當其中一項能力比較弱時,精細運動的完成度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多帶孩子進行精細運動訓練,那他的專注力就會有顯著的提升。比如手指游戲,搭積木游戲等等。
第二,加強“大運動”的訓練,來提高專注力。要多做大運動的訓練,比如跑跳、打球、踢毽子等運動,可以防止孩子因為一點小刺激,就過度興奮或者轉移注意力的現象。
第三,要幫助孩子真正理解,什么是“上課專心聽講,不走神”。要教給孩子“上課專心聽講,不走神”的具體操作方法,然后,你要緊盯著孩子操練一段時間,確保孩子上課時的專注力。
怎么樣?你都掌握了嗎?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4-1重視:杜絕電子產品依賴
一提到當今的電子產品,很多家長就會把它當作洪水猛獸,因為孩子一旦產生了對手機或iPad的依賴,他的學習很可能就被摧毀了。有的家長呢,既怕孩子產生網癮,又擔心孩子不去接觸這些,會和他的同伴們玩不到一塊,影響孩子們之間的溝通。畢竟,現在大多數孩子很小就開始接觸電子產品和互聯網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老人帶孩子。很多老人沒有更好的辦法陪孩子玩,或者當孩子不聽話老人管不了的時候,就會經常拿一些電子產品來哄孩子。長此以往,孩子就對電子產品產生了依賴感,直接導致的后果是,孩子的視力下降啊,睡眠不足啊,等等。這個時候,一旦你強制性地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他可能會大哭大鬧,不理解你的苦心,讓親子關系變得緊張。
總之呢,對電子產品的過分依賴,對孩子來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那么你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擺脫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正確合理地使用電子產品呢?接下來,就聽聽鄭老師的幾點建議。
第一,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高效陪伴。
孩子是家長的影子,你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里并記在心上,將來也就會表現在他的行動上。所以,如果你一直守著電子產品玩個沒完,看個沒夠,那孩子也會去模仿。這時,你再要求孩子遠離電子產品,你的底氣足嗎?想必孩子會立刻反駁你,為什么大人可以玩,小孩不能玩?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你再怎么說孩子,也是沒有什么效果的。那該怎么辦呢?當然是以身作則。你不想讓孩子變成什么樣兒,首先你自己就不要變成那個樣子。
在與孩子相處時,我特別強調的一點就是高效陪伴。現在的家長都特別忙,陪孩子的時間本來就不多,所以,一旦你有時間跟孩子在一起了,要全身心地、充分地去陪伴他。高效陪伴體現在“三不原則”上。什么是“三不原則”呢?就是你在陪伴孩子的時候,不打電話,不玩手機,不拿玩手機當獎勵。
高效陪伴,要求你和孩子的親子時光要專時專用,比如一起讀書、一起做游戲,讓孩子得到充分的溫暖和愛。而不是雖然倆人在一起,但是各玩各的電子產品。家長要做到以身作則,讓孩子更珍惜與你在一起的時間。
第二,要和孩子約定好如何使用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不是洪水猛獸,你要讓孩子知道,使用電子產品是可以的,但是要有限度,要學會利用電子產品真正有益的部分。
大多數幼小銜接的孩子,還不能進行很好的時間管理。所以,在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上,你要跟他做一個約定,尤其是玩電子游戲的時間。比如,你跟孩子約好,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能超過半小時,并跟孩子拉鉤。如果是孩子因為學習上的需要,必須用電子產品,比如在手機軟件上練英語,聽音頻課程,等等,要根據實際應用的時間做好約定,一般也是半個小時左右最佳。關于電腦,我不反對幼小銜接的孩子去接觸,你可以教孩子一些簡單的電子表格的用法啊,讓孩子多掌握一些學習工具。
就算是玩游戲,我建議你也不要完全去禁止。一方面呢,你沒辦法時刻監督著孩子,另一方面呢,你也沒辦法消除孩子強烈的好奇心。所以,你要跟孩子約定,玩游戲可以,但是要有一些限制,比如,暴力的游戲不能玩,益智類的游戲可以玩。玩游戲也要有時間上的約定,甚至你還可以和孩子一起玩。
有了約定后,下一次孩子再去接觸電子產品的時候,你要給予他信任。當孩子乖乖地遵守約定時,你要及時地去獎勵。一旦發現孩子沒有遵守約定,你也要適當地給他一些懲罰,比如罰他一周不能接觸電子產品。總之,要讓孩子在你的正面引導下,正確地使用電子產品。
第三,要把孩子的所有時間充分利用起來。
當孩子迷戀電子產品游戲時,你有沒有想過其中的原因呢?我認為啊,一方面,孩子可能覺得無聊,除了玩電子游戲,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干;另一方面呢,就是不會管理自己的時間。要為孩子做計劃表,除了學習,網課、做作業以外,孩子把電子游戲當成了解除煩惱和消磨時光的一個重要方式了。
因此,你要通過各種方式,商量也好,督促也罷,讓孩子把課后生活安排得充實一些。比如,參加一個喜歡的興趣班,培養一項特長;拿出1個小時來看課外書,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去找小伙伴玩一會兒,增進友情;幫家長做做家務,提高自理能力,等等。
你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的課后生活豐富多彩,從而擠掉他玩電子產品的時間。最好呢,把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做成計劃表的形式,讓孩子有儀式感,更促進他去執行。剛開始呢,孩子可能是機械地完成計劃,當你陪著他堅持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孩子自然就會擺脫對電子產品的依賴了。
好了,以上就是全部內容,我來幫你總結一下:
第一,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高效陪伴。要想讓孩子不依賴電子產品,你首先要做到自己不依賴。陪伴孩子時要做到“三不原則”:不打電話,不玩手機,不拿玩手機當獎勵。
第二,要和孩子約定好如何使用電子產品。電子產品不是洪水猛獸,你要讓孩子知道,他可以使用,但是要約定好使用時間。還有,要約定好哪些游戲可以玩,哪些游戲不能玩。要讓孩子在你的正面引導下,正確地使用電子產品。
第三,要把孩子的所有時間充分利用起來。為了避免孩子因為覺得無事可做而玩電子產品,你可以給他制定課后生活計劃,讓豐富多彩的活動占去大部分時間。讓孩子在活動中開闊眼界、廣交朋友、增長本領。
4-2重視:家長自我意識過渡
孩子馬上就要進入一年級了,學習、生活上的很多細節都需要你來操心。比如,從作息怎么調整、入學需要準備什么物品,到孩子的學習能不能跟得上、課間能不能主動去洗手間,等等。
我還見過一些家長,在孩子剛剛進入小學時,生怕他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孩子一回到家,家長就著急問他學校的事情。比如,問孩子:“今天在學校老師都講什么了?聽懂了嗎?”“有沒有同學欺負你啊?”但是啊,孩子很可能說不清楚,然后家長就開始焦慮了。更不要提孩子不會寫作業、忘帶東西或者生病這些更加能讓家長焦慮的事情了。
面對這些問題,你需要建立哪些意識,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平穩渡過一年級,而不會成為孩子的負因素呢?我建議你學習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你要學會接納。
即便在幼兒園期間,孩子各方面都很適應,但到了小學之后,面對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新的課堂形式,他都要重新開始適應。出現各種狀況,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隨著時間的發展,孩子會對小學的學習生活越來越熟悉。對于一些小任務,他最多一個月就能適應;對于一些大任務,最多也就幾個月,他也能一一應付。比如,孩子不會收拾書包、上課走神、不好好寫作業、不知道怎么跟小朋友好好相處,都是有不同的應對辦法的,而且所有孩子最后都能適應得很好。
所以,你自己要先從心理上接納孩子的各種不適應,告訴自己,這是孩子發展的正常情況。你需要的是耐心,耐心,再耐心,讓孩子慢慢地去經歷和適應。其實,這也是給孩子空間和時間,讓他在適應中磨煉和成長。
需要提醒你的是,千萬別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孩子只有在平和耐心的家庭氛圍里,才會有充分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會更快地適應嶄新的環境。
第二件事是,要學會把孩子的過去和現在做比較。
如果學校的老師向你反映,你家孩子適應得太慢,而大多數其他孩子早就適應了。比如,排隊的時候,不聽從老師的指示;上課的時候,不遵守課堂秩序;留作業的時候,東張西望就是不記錄,等等。
這時,你要先回想一下,孩子在上小學之前的這幾年里,他學習新事物時是個什么狀況?學習速度是不是也比較慢呢?如果是,你就要以孩子成長的節奏為基準,不要揠苗助長。
你要學會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孩子是不是比以前有進步了?比如,早上起床不賴床了,吃飯不挑食了,學會自己整理書包不忘東西了。千萬不要拿孩子的進步程度和其他的孩子對比。讓孩子自己和自己做縱向對比,把你看到的孩子的進步及時告訴孩子。
而且啊,我建議你在表揚、鼓勵孩子的時候要具體。什么意思呢?就是具體到事情,而不是泛泛地夸孩子。比如,你可以對孩子說:“今天聽老師說他表揚你了,說你排隊的時候速度比原來快了,真棒!”“今天上課的時候你主動舉手發言了,而且還都答對了,是不是?媽媽真為你驕傲!”“今天早上起得很早,沒有賴床哦!是不是晚上睡得早,早上就容易起得來?媽媽來幫你數一數,下個星期你能堅持早起來幾天。”這樣,你就能幫助孩子樹立自信,繼續努力和進步。
你要做的第三件事是,要學會“你的成長比孩子的成長至少快兩年”。
你可能會問,這是什么意思呢?按照孩子成長的自有節奏,對于那些需要引導孩子完成或者培養的事情,你要提前做好功課。
為什么這么說呢?打個比方,你可能知道敏感期這個概念。比如,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他可能會變得比較“偏執”,什么東西就得放在什么地方,順序錯了都不行,像看到香皂被放在洗漱臺上而沒有放在香皂盒里,或者看到爸爸坐了媽媽平時坐的椅子,都會要求回到原位。其實,這個時候的孩子就處在秩序敏感期里。如果你提前了解了什么是秩序敏感期,你就能在這個時期利用孩子的發展特點,幫他建立起初步的規則意識,而不是覺得孩子就是在跟自己對著干了。
那么,對于即將上小學的孩子,也是類似的道理。你最好可以提前了解一些孩子在上學之后都要做些什么事,需要養成哪些習慣,然后把引導、訓練的過程做在前面,把孩子的適應過程前置,不至于在上小學后一下子讓孩子甚至整個家庭面臨那么大的變化。
當然,我說的提前兩年,是一個最好的狀況。也就是說,提前準備的時間越長,準備得就越充分。這樣一說,你是不是就明白了,為什么你要比孩子的成長快一點。而且,相信正在聽這節課的你,其實已經有了這樣的意識。即便時間提前的沒有那么長,但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不管你什么時候開始,只要你肯去學習,其實都是值得肯定的。
好了,以上就是本小節的全部內容,我來給你總結一下,在孩子入學前,你需要具備什么意識,才能以更好的姿態面對孩子進入小學一年級。
第一件事是,你要學會接納。孩子剛上小學出現各種狀況,是特別正常的事情。給孩子空間和時間,讓他在適應中磨煉和成長。把關注點從糾正孩子的小狀況轉移到讓孩子保持每天的上學好心情上,多問問他“你今天開心嗎”。
第二件事是,要學會把孩子的過去和現在做比較,而不是讓孩子去跟別的孩子做比較。你要看到孩子的進步,及時給予孩子鼓勵。而且鼓勵要對事不對人,也就是跟孩子明確他是因為什么事做得好才被表揚,而不是只對孩子說“你真聰明”“你真棒”。
第三件事是,要學會“你自己的成長比孩子的成長至少快兩年”。提前了解孩子未來一個階段可能面臨的問題、需要的能力,把適應過程前置。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祝福你,祝福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