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國際生物島,全新升級的6.6公里環島碧道成為附近上班族休閑放松的好去處。“會呼吸”的海綿綠地,會循環的生態水廊,沿途水清岸綠、鳥語花香,處處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近日,廣州黃埔區完成生物島碧道示范段建設,率先落實廣州市委、市政府關于全市6條重點碧道示范段建設工作的部署。升級后的環島碧道充分利用生物島濱水優勢,融入“海綿城市”“循環經濟”等生態環保理念,用繡花功夫打造出一條充滿活力的生態海綿濱水廊道。
漫步廣州國際生物島江邊碧道,腳下是顏色鮮艷的瀝青路,隨處可見具有生物高科技元素的小景,既可以欣賞濱江濕地、園林景觀,又可以遠眺鱗次櫛比的現代化新城。
“碧道串聯了島上最好的山水、產業和人文景觀,讓生物島更具生命活力,希望能給在這里工作的人們帶來‘慢生活’的幸福感。”黃埔區水務局副局長桂紅艷說。
據介紹,作為廣州市6條重點碧道示范段之一,生物島碧道建設結合自身親水性的自然屬性和生物醫藥高科技的產業特色,立足打造“島、水、天、樹、花”的自然格局,在原有綠道基礎上,構建濱水道、緩跑道、騎行道和游憩帶“三道一帶”空間,串聯起水墨園、攬勝園、疊翠園、陳氏大宗祠、官洲生命科學創新中心及8個濱水廣場。沿線還增設了生物科普節點,提升了碧道的趣味性,豐富了游憩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色彩鮮艷的步道采用的是具有“海綿”特性的鋪裝材料,不僅滲水、抗壓、耐磨、防滑性能好,還能吸音降噪。
“碧道讓生物島成為一座‘會呼吸’、有生命活力的小島。”桂紅艷介紹,生物島碧道建設引入海綿城市理念,不僅使用了“海綿”特性的鋪裝材料,還結合島內地形和排水系統特點,修建多處雨水花園、下沉綠地,增添用草皮、卵石鋪設的生態邊溝,便于雨水的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實現了“大雨不積水,小雨不濕腳”。
水墨園是生物島的標志性景點之一。在這座頗具嶺南風情的濕地公園里,不僅有適合休憩留影的樓臺閣宇,更有一片水鄉特色景觀:綠樹紅花倒映湖面,魚兒在水生植物中歡快穿行,夕陽下波光粼粼,猶如一幅水墨畫。
“這里的水,都是島上收集的污水經過處理后,再通過碧道的微改造直接送過來的。”桂紅艷說。在生物島的西南端是一座全地埋式再生水廠,所有污水處理設備和構筑物都在地下,再生水廠采用先進的膜處理工藝,將島上污水進行全收集和深度處理,處理后的再生水用于綠化和道路沖洗,日處理能力達1萬噸。
為進一步提升堤岸安全和防洪能力,黃埔區通過對生物島進行堤防改建,新建了具有嶺南特色的花崗巖欄桿,更新了濱水道排水系統,全面提升了生物島防洪潮能力,可抵御5年一遇的洪潮水位,解決了漲潮導致的管養保潔問題。
據了解,從2019年年底開始,黃埔區在生物島原有綠道的基礎上積極推進生物島碧道示范段建設,僅用不到3個月時間就完成項目建設。下一步,黃埔區將依托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黃埔臨港經濟區4個重大戰略性創新發展平臺,以“科城綠脈”“河谷香雪”“鳳凰明珠”和“碧灣古港”為主題,重點推進黃埔區“三脈一灣”碧道建設,確保優質高效完成廣東省、廣州市部署的2020年36.7公里、2025年127公里的碧道建設任務,把水環境提升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結合起來,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