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新華網旅游頻道推出了第二期“中國文旅再出發——線上系列主題沙龍活動”,活動由新華網產經中心總編輯段世文主持,圍繞金融助力文旅“復蘇”,邀請政府部門、行業專家學者、金融機構和文旅企業負責人“問診把脈”。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光大銀行獨立董事徐洪才出席了該沙龍并答疑解惑。
文旅部發布的官方數據稱,2018年,國內旅游人數55.39億人次,出境游1.49億人次。2019年前三季度,國內旅游人數達到45.97億人次,同比增長8.8%,出境旅游人數11990萬人次,同比增長8.5%。出境游在境外消費,帶動了國內旅游行業收入。疫情的突然發生,使旅游業的投資、消費、經營等方面受到很大沖擊。
金融如何支持旅游業
寒隨嚴冬去,春上柳梢來。3月末,春日暖陽如約而至,中國文旅行業“復蘇”的力量正在匯聚。隨著目前全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各地旅游景區正在有序復工。由于客流量小等原因,許多文旅企業面臨著復工復產難、現金流緊張等問題。
“從短期看,想期望通過財政金融政策來刺激恢復文旅產業達到一個正常水平,不太切合實際。目前,企業要從自身實際出發”。徐洪才說,通過調整自身的業務結構、提高服務質量,滿足老百姓對文化旅游所期待的新的需求、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
金融作為經濟的血脈在旅游業體現尤其明顯。旅游業是一個對現金流依賴性較大的行業,包括景區、酒店、民宿等,突然出現幾個月不開張的情況,對很多文旅企業打擊非常大。金融支持旅游業可以采取哪些形式和手段?
徐洪才說,疫情對旅游業的沖擊很大,這種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的沖擊,我們應急處置和治理能力的建設,以及行業本身服務質量及時跟進,是值得期待的。
“從旅游行業長期發展看,應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的投資,有利于促進行業未來高質量發展的轉型升級,政府在此方面應當予以支持,金融機構也可適當參與。”徐洪才說,金融支持旅游業,不等于不考慮風險。就文旅類上市公司而言,投資人如果對企業未來經營現金流的預期偏于悲觀,在這種情況下,其融資和再融資活動也必然會受到影響,因為資金流動要考慮到風險和收益的。
徐洪才表示,從企業來講,要把握住新的發展機遇、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和特點,及時調整自身的經營策略,改進旅游相關的服務,從而贏得市場發展空間。金融機構如何面對風險和把控機會,也是一個新的挑戰。金融業在經濟下行過程當中,如果錢花不掉,這本身也是資源浪費,但亂花錢,風險很大。所以,未來旅游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要形成協作機制,共同應對疫情對行業發展造成的沖擊,同時把握住共同發展的機會。
景區拓展市場不可急于求成
疫情下的中小微旅游企業生存不易。長達3個月的零收入讓一些旅游企業和從業者面臨倒閉和失業的困境。相關數據顯示,截至3月25日,2020年全國共有11268家旅游類企業注銷、吊銷經營。
“對于景區而言,行業發展一定是在疫情之后,如果急于求成,拓展市場,難度很大,要帶著長遠眼光去發展。”徐洪才表示,首先要“熬”,要生存下去,不能被動、消極等待,要主動作為。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現在“砍柴”砍不成,可以先把這個“刀”磨得鋒利一點。比如,景區可以借機完善相關旅游服務體系、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等。
另外,要注重員工隊伍素質的提升,趁機苦練內功,提高服務質量。研究思考行業發展新的業態、新的模式、新的方向,及時調整未來經營思路和服務方式。優勝劣汰過程雖然殘酷,但有實力的企業可以乘機實施并購,本著市場化、法制化、規范化的方式運作,通過金融的創新、政策的創新,優化行業組織結構、資本結構,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郭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