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票市場上糧油為代表的農產品表現強勢。昨日金健米業、農發種業、道道全、西王食品等紛紛漲停。
白糖概念華資實業連續3天漲停,公司公告,公司生產經營正常,主業以委托加工原糖及貿易銷售為主,市場環境或行業政策沒有發生重大調整、生產成本和銷售等情況沒有出現大幅波動、近期沒有簽訂或正在磋商洽談重大合同、無產業轉型升級投資新項目等。公司或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相關方等不存在籌劃涉及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股份發行、收購、債務重組、業務重組、資產剝離、資產注入、股份回購、股權激勵、破產重整、重大業務合作、引進戰略投資者等重大事項。
期貨市場上,雞蛋、大豆近5個交易日漲逾10%,棕櫚油漲逾7%,粳米漲逾6%。從近20個交易日來看,大豆漲近15%,豆粕漲近7%,粳米、菜粕漲逾5%,玉米漲逾3%。
又一次通脹危機來襲?
數據顯示,2008年次貸危機開啟全球大放水,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各國紛紛推出強刺激經濟計劃,曾引發2009年商品市場大牛市。新冠疫情的爆發令全球經濟增長前景蒙上陰影,政策環境與2009年存在一定程度的類似。
數據顯示,2009年商品牛市中,漲幅最大的是資源品,滬銅、滬膠、滬鋅漲幅分別達到150%、120%和110%,農產品中漲幅最大的是鄭糖,漲幅達到95%,棕櫚油漲幅45%,鄭棉、豆油、菜油漲幅分別為40.61%、30.91%和30.42%。
財信國際認為,貨幣超發、需求上行、其他商品共振上漲是結構性通脹演變為全面性通脹的主要原因。復盤2000年以來我國歷史上的三輪高通脹,發現經濟需求是否充足、貨幣環境是否寬松、其他商品是否出現共振上漲,是結構性通脹演變為全面性通脹的前提條件。如2004年通脹:前期貨幣超發和投資過熱下,糧食價格上漲導致結構性通脹快速轉為全面通脹。2007-2008年通脹:豬肉領先于食品、CPI、PPI達到峰值,結構性特征明顯,同時國內經濟過熱、全球原材料價格上漲加快了結構性通脹向全面通脹的傳導。2010-2011年通脹:“豬油共振”下CPI和PPI同步上漲,“四萬億”刺激后國內流動性過剩為本輪高通脹提供“燃料”。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增速換擋期,經濟總需求整體偏弱,疊加央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決不搞“大水漫灌”,物價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
申萬宏源認為,受COVID-19疫情影響,多國禁止糧食出口,全球供給流動受限,疊加全球量化寬松與財政刺激,短期有助于通縮預期修復,中期則可能引發通脹壓力,通脹或成為影響大類資產走勢的下一個關鍵變量,全球利率債潛在風險有所上升,關注需求較為穩定的貴金屬、農產品等全球定價大宗商品價格上行壓力。
部分糧食出口國限制出口
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官方網站稱,如果不快速采取行動,保證全球糧食供應鏈通暢,一些國家和地區將面臨糧食危機迫近的風險。糟糕情況預計將在4月和5月出現。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糧食出口國傳出限制出口的消息,引發市場對農產品供給的關注。
稻谷:近兩年越南大米出口量占全球大米總出口量的14%,因此越南限制出口會造成國際市場大米價格波動??v觀我國大米進出口情況,2019年我國稻谷及大米總進口量255萬噸,占當年國內消費量的1.28%;其中從越南進口量占國內消費量0.24%,因此越南限制大米出口對我國影響不大;
大豆:我國大豆對進口依存度較高,2019年從巴西、阿根廷進口占國內大豆總消費量比重為55.62%、8.49%,若兩國采取限制措施或延遲發貨預計將導致國內大豆、豆粕價格大幅波動;
玉米,我國玉米國內供給為主,2019年玉米進口量占國內消費量比重為1.72%,因此短期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從全球糧食作物供給形勢來看,2020年國內草地貪夜蛾及非洲蝗災的發酵或成為助推糧價上漲的重要因素。
自然災害預期
一方面,蟲災,目前草地貪夜蛾影響玉米等糧食作物生產;另一方面,洪災等預期,3月26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水利部領導指出,今年氣候年景偏差,極端天氣有可能多發,再加上多年不來大水,有可能發生大洪水。若發生,將進一步縮緊國內農產品供需平衡表。
天風證券認為,大豆(進口依賴度超過80%)若進口受到影響價格上漲概率較大,玉米(國內供需已經緊平衡,后期蟲害可能導致玉米進一步減產)價格上漲趨勢顯著,小麥和稻谷國內供給和庫存較為充足,趨勢性上漲可能性較小。重點推薦受益于農產品價格上漲以及轉基因政策推進的種子板塊:隆平高科+大北農。
西部證券認為,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部分糧食出口國傳出限制出口的消息,引發市場對農產品供給的關注,建議關注糧價上漲預期下種植業投資機會。建議關注隆平高科、大北農、荃銀高科、登海種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