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市場違約的信托項目增多,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認識到,買信托不等于完全沒風險,低風險高收益神話難以持續。
2020年優質的信托產品或許更加稀缺。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優質非標類產品減少,主要是經濟下行及疫情的影響。不過,2020年整體來看,優質項目尤其是基建類項目還是不會太少的。
對此,投資者方面可在了解自身的風險承受風險能力的同時,選擇資質高和實力強的信托公司,并注意選擇合適的產品類型,仔細了解信托項目相關文件所含有的信息,特別要關注資金投向、交易對手信用及財務狀況、還款來源、風控增信措施等內容。
存量風險項目大增
近日,中國信托業協會指出,近年來,伴隨國內經濟進入減速換擋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步入深水區,信托行業風險面臨持續上升的壓力,信托業風險項目數量和規模持續上升,風險資產率也有顯著上升。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末,信托行業風險資產規模為5770.47億元,較2018年末增加3548.6億元,增幅159.71%。從風險項目數量看,也有逐步上升的趨勢。2019年第四季度末,信托業風險項目個數為1547個,較三季度增加242個,較2018年末增加675個。
那么,如何看待2020年信托業存量風險項目的化解以及所面臨的兌付壓力?
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0年的信托業面臨的兌付壓力是由于前期融資業務過于激進,疊加近年來監管趨嚴所致,目前來看還相對可控。
而對于信托業的存量風險項目大幅增加的原因,喻智告訴記者,目前來看主要是兩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是經濟增長下行,企業經營狀況不佳、資金鏈趨緊;二是信托行業自查,主動暴露風險。
“從外部環境來看,國內經濟未來保持增長的預期還是比較穩,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也在加大力度。”喻智補充道,而從信托業內部來看,主動自查暴露風險雖然會有陣痛,但有利于信托行業的長期發展。
在喻智看來,雖然短期兌付壓力會比較大,但隱藏的風險暴露出來,信托公司主動去化解,對行業和投資者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而對于投資者來說,應注意具體信托項目的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選擇資質高和實力強的信托公司;二是了解自身的風險承受風險能力;三是選擇合適的產品類型,仔細了解信托項目的相關文件所含有的信息,特別要關注資金投向、交易對手信用及財務狀況、還款來源、風控增信措施等內容。
優質非標項目稀缺
一直以來,信托產品以高收益和安全受到投資者的歡迎。有分析認為,在監管收緊疊加經濟下行、優質底層資產被多數金融機構競爭的情況下,2020年優質的信托產品或許更加稀缺。
信托業內人士林峰(化名)告訴記者,以融資類業務為主的信托業,“順周期”的特征較顯著,經濟下行疊加疫情將給信托公司存續的信托項目帶來新的風險。
而另一方面,在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隨著市場上信托違約產品的不時傳出,信托投資者憂慮情緒有所上升,在產品選擇方面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謹慎與困惑。
“隨著集合信托產品的資金募集已經逐漸走出了低谷并回歸正軌,優質非標類項目稀缺成為了目前需要考慮的問題。”用益金融信托研究院近日指出,一季度本是信托公司儲備項目的重要時間段,但受疫情影響,信托公司不能外出展業、盡調、辦抵押等,無法開發新資產。
不過,喻智也告訴記者,短期內優質非標類產品減少,一是經濟下行的影響,另一個則是疫情的影響。但從整個2020年來講,優質項目尤其是基建類項目還是不會太少的。“從這一點看,投資者的信心應該不會受到較大影響”。
近期,用益理財工作室在《2020年信托投資策略報告》中指出,政策紅利是2020年政信業務保持增長的重要支撐。
盡管一方面在新冠疫情沖擊下,短期內地方財政壓力大增,項目復工延遲,進一步也影響到平臺與政府業務結算及回款進度,短期內對政信業務的開展影響較大;但當實體經濟受到重創時,城投信仰反而逆勢增強。
具體來看,用益理財工作室指出,一方面城投穩增長預期上升,與政府信用的捆綁將更為緊密;另一方面,中央對再融資的政策也出現了放松的跡象。從長期來看,政府對疫情后經濟進行托底,基礎設施建設成為保增長的重要抓手。
林峰告訴記者,一直以來,基礎產業類信托以其安全系數最高的特點而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投資者可以從中“優中選優”。具體來看,包括優先選擇經濟較發達、財政較富裕的地區,以及盡量選擇級別更高,實力更強的平臺公司(或城投公司),同時關注項目本身的質地等方面。
“相比之下,目前投資者最需要關注的信托產品包括房地產類和工商企業類,這兩類產品出現問題的概率更大。”林峰告訴記者。
轉型與探索在路上
有分析指出,資管新規的發布以及強監管政策的實施,信托公司迎來了真正的調整和轉型。
林峰告訴記者,資管新規對資金募集、投資、管理、退出、信息披露、禁止資金池、抑制通道業務等方面都做出了規范,目的是防控風險,促進資管行業良性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用益理財工作室認為,信托公司也極有可能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而資管新規過渡期是否延長對非標債權類信托產品的影響不大,但收益計價方式的改變或將成為打破行業剛性兌付的有效手段。
記者注意到,對信托業務的風險防范依然是2020年監管的主要工作。此外,監管積極推動信托業務結構轉型。
年初銀保監會發布了“52號文”,明確提出信托公司要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職能定位,積極發展服務信托、財富管理信托、慈善信托等本源業務。
而隨著行業轉型的不斷深入,未來信托公司的分化將會持續下去,集中度也會進一步提高。有分析認為,信托公司的分化加劇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和行業成熟的表現,并且更有利于投資者對具體產品的甄別和遴選。
分化的過程中,業內人士認為,對投資者的建議包括在行業調整和分化中尋找相對穩定的頭部公司、規避大起大落的公司和有問題的公司、在產品競爭力和信托公司綜合實力之間尋找平衡點等方面。
而對于信托公司來說,在逐步降低融資類信托業務的比例之外,仍需要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條件和發展戰略對相關業務進行進一步探索。
用益理財工作室指出,隨著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進入2.0版本,信托公司靠以往的模式嵌入不一定會取得很好的效果,這需要信托公司審時度勢,發揮信托制度優勢,才有可能在新基建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金融類信托中,投資者從證券投資類信托中可選擇的品種有限,更多是傳統渠道和產品的延續,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屈指可數,主要原因在于信托公司缺乏投研團隊,業績與優秀私募基金相比沒有優勢。吳林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