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是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我國東北地區作為北半球僅有的三大黑土區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優勢區、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多年來,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響,導致東北部分地區黑土地長期裸露、土壤結構退化、風蝕水蝕加劇,對東北農業可持續發展和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形成嚴峻挑戰。
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近日聯合印發《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2020—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從國家層面制定行動計劃,將東北地區推行保護性耕作上升為國家行動。
“保護性耕作是一項能夠實現作物穩產高產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技術,它的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稈覆蓋的情況下進行少免耕播種。具有防治農田揚塵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節本增效、減少秸稈焚燒和溫室氣體排放等作用。”24日,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監測,連續實施保護性耕作5年后,表層20cm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10%,10年后增加21%,15年后增加52%,有機質含量從28.28g/kg提升至43.02g/kg。東北地區監測顯示,保護性耕作可減少農田揚塵35%以上,減少地表徑流40%—80%,每畝可節省作業成本50元以上。
《行動計劃》將東北地區(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玉米生產作為保護性耕作推廣應用的重點,在現有基礎上,力爭到2025年,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4億畝,占東北地區適宜區域耕地總面積的70%左右,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性耕作政策支持體系、技術裝備體系和推廣應用體系。(記者 馬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