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拼多多購物平臺上涉嫌銷售侵權假冒商品,8月2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大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力度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地工商、質監、食藥監管部門加大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力度,實施全鏈條打擊、落實經營主體責任。
《通知》表示,將打擊包括“傍名牌”在內的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其他商標侵權、相關虛假宣傳和違法廣告等違法行為,列為重點打擊目標;發現的涉嫌重大違法線索,要對生產、銷售等相關環節進行全鏈條調查處理;屬地監管部門應逐一排查,對于情況屬實的應依法從嚴查處,并及時向社會披露。
《通知》提出,要落實經營主體責任。督促網絡交易平臺(網站)經營者履行法定義務,切實維護商標權利人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各地監管部門應充分發揮媒體監督的作用,及時受理、認真調查處理商標權利人和消費者的投訴、舉報,加大對相關違法廣告的監測力度,通過各種渠道擴大相關違法線索的來源。
我國產品質量法規定,“假冒偽劣”包括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四種情形。在國際上,假冒偽劣產品被視為“僅次于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國家發改委綜合司巡視員劉宇南也曾公開表示要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
據統計,每年我國都有不少消費者因誤食假酒而中毒致殘;春節期間,劣質煙花爆竹導致的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而劣質電器、玩具、食品等,更是埋伏在消費者身邊的“隱形殺手”。
我國農村地區已成為假貨泛濫的“重災區”。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假冒偽劣商品在農村越來越猖獗,農村市場正在面臨著各種假冒偽劣商品的侵蝕,主要是衣服、食品、藥品、家電、煙、酒、化妝品等,包括了人們的衣食住行。此前有媒體報道,8元一斤的“兩只松鼠”薯片、10元一盒的“芭比娃娃”玩具套裝、60元一件的“純羊毛恒源祥”西裝……這些國家明令禁止銷售的假冒偽劣商品,在城市超市和商場已難覓蹤跡,而在不少農村大集卻隨處可見、銷售火爆。
有分析指出,除部分消費者收入偏低、維權意識淡漠、購物渠道傳統單一等因素外,監管乏力加上售賣假冒偽劣商品能夠獲取暴利,也加劇了假冒偽劣商品的泛濫。對此,有專家建議,應對不法商販建立“黑名單”制度,對于屢教不改者,還要將其列入限制銀行貸款、乘坐飛機高鐵、住星級賓館等方面的“黑名單”,增強威懾力。而市場監管總局此番對假冒產品的打擊,也說明國家對商品質量的重視程度正在提升,有利于今后我國商品的發展。(記者陶鳳于新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