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國家外匯局再次通報外匯違規案例。又有一批銀行被吃巨額罰單,更有意思的是,此次還有包括支付寶、財付通等在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首次出現在通報的違規案例中,以彰顯外匯局打擊各類外匯違法違規行為的力度。
|
來看這開給銀行的一系列罰單:
華夏銀行(600015,股吧)上海分行違規辦理轉口貿易案,處以罰款200萬元人民幣,暫停對公售匯業務兩年。
交通銀行廈門前埔支行違規辦理轉口貿易案,處以罰款600萬元人民幣,暫停對公售匯業務三個月,并責令追究負有直接責任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責任。
南洋商業銀行(中國)杭州分行違規辦理轉口貿易案,處以罰沒款131萬元人民幣。
北京銀行(601169,股吧)上海分行違規辦理轉口貿易案,處以罰沒款84萬元人民幣。
錦州銀行大連分行違規辦理貿易融資案,處以罰沒款52.98萬元人民幣。
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廈門分行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案,處以罰沒款2240萬元人民幣,暫停對公售匯業務三個月。
廣州銀行深圳分行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案,處以罰沒款295.8萬元人民幣。
廈門國際銀行泉州分行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案,處以罰款280萬元人民幣。
韓亞銀行廣州分行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案,處以罰沒款216.26萬元人民幣,暫停對公售匯業務六個月,責令追究負有直接責任的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責任。
天津銀行第六中心支行違規辦理內保外貸案,處以罰沒款740.25萬元人民幣。
中國銀行莆田分行違規辦理個人外匯業務案,處以罰款70萬元人民幣。
中國工商銀行深圳市分行違規辦理個人外匯業務案,處以罰款43萬元人民幣。
被罰的主要支付機構,還包括支付寶和財富通。
數據顯示,上半年共查處外匯違規案件1354件,罰沒款3.45億元人民幣,同比分別增長19.7%和59.5%。其中,查處金融機構違規案件455件,企業違規案件340件,個人違規案件559件。
外匯局方面表示,2018年以來,外匯局在深化外匯管理改革開放、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時,維護外匯市場健康良性秩序,針對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企業轉口貿易等重點主體和業務開展專項檢查,嚴厲打擊各類外匯違法違規行為。
銀行常因這些業務不合規被罰
此次公布的27起違規案例中,4起涉及個人非法買賣外匯或非拆逃匯,13起涉及銀行違規辦理相關外匯業務,5起涉及第三方支付公司違反外匯管理規定,其余為企業違反外匯管理規定。
在所公布的13家銀行中,雖然銀行因不同類型的外匯業務違規而被罰,但被罰的原因本質上都是因為辦理外匯業務時,未按規定審核業務材料,業務開展不審慎。
歸納13家銀行所違規的外匯業務可以發現,轉口貿易購付匯、貿易融資、內保外貸、個人購售匯業務是“重災區”。其中,轉口貿易購付匯時,銀行常因未按規定盡職審核轉口貿易真實性,在企業提交虛假提單、失效或與交易無關提單、重復提交提單的情況下因審核不嚴,違規為企業辦理轉口貿易購付匯業務。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公布的違規案例受罰力度較大。不少違規銀行被處以百萬以上罰款,并暫停一段時間的相關外匯業務。
例如,在這13家銀行中,被罰沒款最多的是民生銀行廈門分行。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民生銀行廈門分行在辦理內保外貸簽約及履約付匯時,未按規定對債務人主體資格、貸款資金用途、預計還款資金來源、擔保履約可能性及相關交易背景進行盡職審核和調查。最終,被外匯局處以罰沒款2240萬元人民幣,暫停對公售匯業務三個月。
|
這家支付機構兩次被開千萬級天價罰單
除了銀行是受罰重點外,在此次公布的27起違規案例中,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也是首次出現在被通報的受罰案例中,其中不乏支付寶、微信財付通這類第三方支付巨頭。
|
其中,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支付寶因超出核準范圍辦理跨境外匯支付業務,且國際收支申報錯誤,被處以罰款60萬元人民幣。
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財付通未經備案程序為非居民辦理跨境外匯支付業務,且未按規定報送異常風險報告等資料,亦被處以罰款60萬元人民幣。
不過,券商中國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支付寶和財付通的處罰信息此前就已公示,處罰時間是在去年底。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旗下《中國外匯》中的文章透露,包括財付通、支付寶在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因開展跨境支付方面的違規問題被罰。文章指出,2017年以來,相關部門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展的跨境外匯支付業務專項檢查,暴露出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在展業中的“高危漏洞”。
其中第一大風險是交易真實性審核風險;第二大風險是超范圍經營風險;第三大風險是本外幣監管套利風險。
根據報告所指出的支付機構利用人民幣跨境結算開辦海外“當面付”,指的就是支付寶和微信在海外開展的“二維碼支付”方式,因為海外的線下二維碼支付屬于服務貿易,但并不在前述跨境支付許可的業務范圍之內,很多都是以轉賬的形式,所為就造成了一定的風險。
相比于銀行動輒上百萬的罰單規模相比,第三方支付機構多被罰幾十萬。不過,此次也有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吃到了”千萬級以上的大罰單。
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智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憑虛假物流信息辦理跨境外匯支付業務,金額合計1558.8萬美元。
外匯局方面表示,此案構成逃匯行為,嚴重擾亂外匯市場秩序,性質惡劣,被處以罰款1530.8萬元人民幣。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智付第一次被開千萬級以上罰單。
今年4月,外匯局深圳市分局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對智付公司給予警告,合計處以罰款人民幣1590.8萬元。罰單顯示,智付支付的違規行為包括:違反外匯賬戶管理規定的逃匯行為,未按照規定報送財務會計報告、統計報表等資料。
可見,智付在逃匯方面早有前科,且多次作案被罰。央行深圳中心支行曾表示,智付公司為境外多家非法黃金、炒匯類互聯網交易平臺提供支付服務,通過虛構貨物貿易,辦理無真實貿易背景跨境外匯支付業務。
同時,智付公司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和技術手段對境內網絡特約商戶的交易情況進行檢查,未能發現數家商戶私自將支付接口轉交給現貨交易等非法互聯網平臺使用,客觀上為非法交易、虛假交易提供了網絡支付服務。此外,智付公司還存在未嚴格落實商戶實名制、未持續識別特約商戶身份、違規為商戶提供T+0結算服務、違規設置商戶結算賬戶等違法違規行為。
有企業非法逃匯,也有企業非法結匯
本次通報的企業違規案例中被罰的案由,與去年公布的案例先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既有企業違規逃匯,將資金轉到境外;也有企業非法結匯,將境外資金轉移到境內。也就是說,違規案例中的跨境資金是雙向流動,而不像去年之前多為資金流出,向境外轉移資產。
在非法逃匯中,企業慣用的手法,就是虛構貿易背景,使用虛假合同、發票,對外付匯。在非法結匯中,企業慣用的手法則是構造虛假合同辦理資本金匯入并結匯。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違規的企業中,貿易類企業是受罰“重災區”。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前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我國經常賬戶開放后,通過貨物貿易項下以內部定價的形式進行資產轉移的現象比較多,且對監管部門來說,貨物貿易項下的資金違規轉移活動更易甄別,主要看貨物流和現金流是否匹配,相比之下,服務貿易項下的資金轉移甄別難度較大。
個人逃匯:螞蟻搬家、找地下錢莊
外匯局每次通報外匯違規案例中,幾乎都有個人的違規案例,且這些案例的違規案由主要是為實現非法向境外轉移資產目的,非法買賣外匯。
從通報的案例情況看,個人因向境外轉移資產而買賣外匯的慣用伎倆無外乎兩大類:一是找地下錢莊幫助轉移資產,二是利用多人年度5萬美元的購匯額度,將個人資產分拆購匯后匯往境外賬戶,俗稱“螞蟻搬家”。
例如,在本次案例中,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湖南籍鐘某為實現非法向境外轉移資產目的,將4371.1萬元人民幣打入地下錢莊控制的境內賬戶,通過地下錢莊兌換外匯匯至其境外賬戶,最終被處以罰款305.9萬元人民幣。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河北籍趙某為實現非法向境外轉移資產目的,利用本人及他人共計55人的個人年度購匯額度,將個人資產分拆購匯后匯往境外賬戶,非法轉移資金合計245.31萬美元,最終被處以罰款116萬元人民幣。
據接近外匯局人士透露,地下錢莊主要是偽裝成貿易項下或是投資項下的付款,并借助銀行賬戶系統進行跨境資金轉移,內保外貸履約、大額異地購匯都是常用的偽裝手段。地下錢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金融機構人員參與較多,“客戶到銀行做外匯業務,有的銀行業務人員就會找理由說做不了,并把地下錢莊介紹給客戶;還有的地下錢莊一時資金頭寸不夠,銀行人員甚至能將客戶的資金暫時挪用給地下錢莊。”
此外,據了解,目前我國資本賬戶尚未實現完全可兌換,資本項下個人對外投資只能通過規定的渠道,如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等實現。不過,根據今年發布的《“十三五”現代金融體系規劃》安排,我國將研究推出合規境內個人投資者(QDII2),屆時我國居民在資本項下對外投資又將多了一個渠道。
除現有規定的渠道外,目前居民個人購匯只限用于經常項下的對外支付,包括因私旅游、境外留學、公務及商務出國、探親、境外就醫、貨物貿易、購買非投資類保險以及咨詢服務等。個人購匯不得用于境外買房、證券投資、購買分紅類保險等。
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大,跨境資金如何?
最近兩周以來,人民幣匯率又是一路急貶。從7月17日開始,離岸人民幣從6.70一度跌至6.84,6天時間連破14道關口。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加速貶值之際,在岸與離岸的價差持續擴大,一度擴大近400點。兩岸匯率價差的持續擴大,說明當前人民幣貶值預期較強。
盡管當前人民幣貶值預期加強,但尚未出現2016年那波貶值時全民恐慌的局面,居民和企業為代表的客盤跨境資金流動形勢尚穩。外匯局公布的6月銀行結售匯數據顯示,當月代客結售匯順差473億元人民幣。
不過,多位受訪的外匯交易員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近幾日匯率急貶可能不是因為客盤導致,而是金融機構自身利用兩岸價差在進行跨境套利所致。
一大行外匯交易員表示,金融機構做跨境套利最簡單的玩法就是即期套利,即境內購匯后匯出境外,在境外結匯。“這個方法賺錢快、周期短,但一定要等兩岸價差比較大(至少100點以上),機構才有利可圖,比較適合現在的行情。”
數據也反映了這一情況。盡管6月銀行代客結售匯是順差,但銀行自身的結售匯卻是逆差,逆差規模342億元,較5月大增73%。
外匯局方面表示,下一階段,將保持外匯行政執法跨周期的穩定性、連續性和一致性,嚴厲打擊虛假、欺騙性交易和非法套利等資金“脫實向虛”行為,嚴厲打擊地下錢莊、非法外匯交易平臺等違法違規活動,保持健康良性的外匯市場秩序,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