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財政部發布土地出讓金數據—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獲得土地出讓金2.7萬億元,同比增長43%。在一二線城市樓市普遍被政策冷凍之后,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依然大幅飆升。
與以往一二線城市土地出讓金獨占鰲頭不同,今年上半年,廣大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堪稱突飛猛進:廣東佛山土地出讓金571億元,排名全國城市前五;湖南岳陽土地出讓金同比暴增高達10倍……主要省份的地級市,上半年土地出讓金超過100億元的,比比皆是。
三四線城市土地出讓金的突飛猛進,與最近一年三四線城市房價的飆升密切相關。從去年下半年至今,短短一年時間,我國絕大多數三四線城市房價普漲40%左右,直接刺激開發商加大了對三四線城市的土地儲備。
盤點這輪2015年下半年開啟的樓市狂熱,先是一線城市房價暴漲,再到二線城市房價輪漲,最后到三四線城市房價補漲,究其原因,棚改貨幣化安置與貨幣增發及其他因素一起,推升了三四線城市的房價。
首先,一二線大城市購房需求外溢,當原本想在一二線城市買房的老百姓(603883,股吧)遇到更多的限制條件,但是自己手中的錢不斷貶值的時候,不得不將目光轉向三四線城市,因此引發了一波買房高潮。同時,棚改貨幣化安置也為三四線城市創造了大量的購房需求,手捧大量現金的拆遷戶不但成為去庫存的最重要的動力,也促成了房價的快速上漲。
棚改貨幣化安置始于2014年,其時將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與之相配套,央行推出了總量高達萬億元以上的低利率PSL支持棚改。此后,貨幣化安置比例迅速抬升,從2014年的9%攀升至2016年的48.5%,棚改開工套數亦顯著增加,從2013年的304萬套迅速增加至2015年的601萬套。截止2017年末,國開行累計發放棚戶區改造貸款3.4萬億。今年前5月,棚改貸款4369億元。從今年上半年三四線城市賣地收入的突飛猛進來看,這一政策的負面作用亦相當明顯,因為,三四線城市新一輪的新增樓市庫存,已經潛伏在大規模的土地出讓之中。
警惕乃至警告的聲音越來越多,信號也愈加清晰。兩個月前,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說了幾句常識性的大白話: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國家已經意識到這一負面效應,6月25日,市場傳出“國開行將棚改貸款審批權收回總行,全國一刀切暫停棚改”的消息。緊接著,7月12日,住建部召開新聞通氣會,強調因地制宜地推進棚改貨幣化安置。從住建部和國開行的表態來看,雖然貨幣化安置政策并非傳言中的“一刀切”,但棚改安置方式的政策導向已開始發生轉變。
但是,在急速放大的市場預期之下,本輪棚改貨幣化放開的欲望韁繩,很難短期內收緊。隨著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的下降,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三、四線城市房價的上漲。但市場化的樓市,其主導力量依然需要通過市場化手段,任何過度的行政化力量干預,亦有可能導致與政策初衷相違的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