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開行清倉甩賣村鎮銀行后,近日建行也擬出清旗下全部村鎮銀行股權。雖然市場甩賣機構多為大銀行,但也有知情人士表示,因壞賬率過高,部分中小銀行旗下的村鎮銀行業務基本處于停擺狀態。經過12年快速擴張的村鎮銀行逐漸由“香餑餑”變為“大甩賣”。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大甩賣”是不同銀行基于不同戰略規劃的結果,但從背后也能看出村鎮銀行低回報難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未來行業兼并重組仍將持續。
大銀行甩賣、中小銀行硬撐
近日,建行在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掛牌旗下所持有的27家村鎮銀行股權。信息顯示,這27家村鎮銀行的掛牌底價約為16億元,此次股權轉讓掛牌事件持續到7月26日。建行2017年年報公布,發起設立這27家村鎮銀行,該行出資13.78億元。如果轉讓成功,建行將出清村鎮銀行業務。
在此之前也曾出現大銀行甩賣村鎮銀行股權的行為。據了解,2017年3月,國家開發銀行曾清倉式甩賣15家村鎮銀行股權,最終由中行收購了國開行持有的村鎮銀行,中行為此次收購支付對價約為9.78億元。
除了大銀行外,中小銀行的村鎮銀行發展情況并不容樂觀。一位行業知情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部分中小銀行的村鎮銀行出于停擺的狀態,因為銀行內控的問題出現冒名貸款,導致逾期、不良飆升,而這些村鎮銀行賣不掉也經營不好,處于很尷尬的境遇。
2006年12月,原銀監會調整放寬了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準入政策,開始試點探索設立以村鎮銀行為主體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經過12年的快速擴張,村鎮銀行機構組建數量已達1601家。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全國共有五大類型、294家銀行機構作為主發起人發起設立村鎮銀行。
具體來看,5家大型銀行共發起村鎮銀行139家。其中,中行旗下的村鎮銀行最多,共發起設立了100家村鎮銀行,占所有大型銀行發起村鎮銀行數量的72%。6家股份制銀行共發起村鎮銀行70家。其中,浦發銀行和民生銀行分別發起村鎮銀行30家、29家。
城商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作為主發起人設立的村鎮銀行,占整個村鎮銀行數量的86%。其中,97家城市商業銀行共發起村鎮銀行459家;184家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共發起村鎮銀行920家。
運營成本高、回報低
對于大型銀行紛紛轉讓村鎮銀行股權的原因,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常務副理事長白澄宇認為,這是各個機構戰略和戰術的調整。國開行轉讓村鎮銀行,是因為該行曾試圖商業化轉型,通過設立村鎮銀行開展零售業務,但現在明確了開發性銀行的定位,設立村鎮銀行不再符合戰略發展方向。而建行轉讓村鎮銀行股權,是因為建行以前通過設立村鎮銀行開展小微金融業務,現在監管部門要求商業銀行通過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開展小微金融服務,建行將通過普惠金融事業部替代村鎮銀行做普惠金融業務。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同樣認為,是基于不同銀行的戰略網點、戰略選擇的結果。
在山水普惠金融公司創始人、原中銀富登早期管理團隊成員張翼看來,做好村鎮銀行一定要有落地的商業模式、比較開放的風控邏輯、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意識,還要有一整套適用于客戶比較分散的農村運營體系,才能把村鎮銀行做好,而國內大多數商業銀行并不合適從事村鎮銀行業務。
“目前來看,村鎮銀行整體情況不容樂觀,雖然有部分村鎮銀行運營情況不錯,但比例太小。”張翼說道。從此前披露的信息看,國開行15家村鎮銀行中,8家在2016年上半年處于虧損狀態,占比超過一半,虧損總額接近3億元。建行2017年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末,27家村鎮銀行資產總額181.97億元,年內實現凈利潤2.81億元。其中盈利最高的為上海浦東建信村鎮銀行,2017年凈利潤為1784.56萬元,而僅浙江武義建信村鎮銀行一家就虧損2638.51萬元。
高運營成本則是盈利低的一大原因。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所副所長、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認為,村鎮銀行運營成本高,作為開設的新行,客戶的認可度不高,同時村鎮銀行服務的客戶群體主要為中低端客戶,很難獲得大型機構的存款,吸儲難。他進一步指出,農村金融和城市金融的人才、管理是不一樣的,尤其在中西部欠發達、貧困地區,需要本土化、“接地氣”的管理模式,因此成本相對較高。
此外,村鎮銀行受到較大的政策約束。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村鎮銀行作為一類特殊的銀行,業務范圍受到強烈的地域限制,規模受到股權、股東的限制,擴展難度比較大。發展過程中在地域、規模的雙重限制下,發展空間受到一定程度的約束。
兼并重組將成常態
不過,近年來,監管對村鎮銀行格外重視。1月12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投資管理型村鎮銀行和“多縣一行”制村鎮銀行試點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調整優化村鎮銀行投資管理模式,提升普惠金融服務覆蓋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指出,村鎮銀行未來差異化會更加顯現,發展也會出現分化。成立管理型村鎮銀行和多縣一行村鎮銀行,是監管政策上一個很重大的變化。比如中國銀行下屬的中銀富登村鎮銀行,可能會成立一個管理型的村鎮銀行,來集中管理、投資運營該旗下的所有村鎮銀行。較多農商行也可能成立管理型的村鎮銀行,既能夠更好地發揮幾何化優勢,又能夠發揮子公司在投資應用方面的優勢,同時還能接收母行的品牌和系統的優勢。
劉澄則認為,從某種程度來講,今后村鎮銀行之間還會加大兼并重組的力度。通過兼并重組整合,逐漸進行一體化經營。村鎮銀行未來怎樣整合、怎樣合作是決定村鎮銀行發展的關鍵。趙錫軍指出,金融機構、金融業務要回歸本源。村鎮銀行建設時的本源是服務于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不是為了把它做大,而是要做得合適。如果不服務于當地的、村鎮的金融需求,就不再是回歸于本源,其方向會出現偏差。
“村鎮銀行未來會呈現三大趨勢:第一,民營化趨勢,發起行會逐漸退出,村鎮銀行成為由民間資本出資的服務當地小微企業和‘三農’的民營銀行;第二,聯合發展趨勢,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未來村鎮銀行會出現業務聯合與兼并,在業務上進行整合,降低每個銀行的操作成本;第三,差異化趨勢,未來村鎮銀行的業務將差異化發展,各村鎮銀行根據各地情況開發多種細分市場和產品。”白澄宇說道。(記者 岳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