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歷時將近一年半,博愛新開源醫療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開源 300109.SZ)溢價近10倍的重大資產重組,終于通過了美國政府反壟斷審查。
與重大資產重組獲得美國政府反壟斷審查的信息相比,當天的另一則《新開源關于對深圳證券交易所問詢函回復的公告》更令市場投資者關注,新開源對問詢函中公司向新開源生物轉讓呵爾醫療股權收益權合理性、公司同時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回購等事項資金壓力、是否存在資金周轉困難或已無法通過其他方式融資等事項進行了回復。
除了上述問題,《華夏時報》記者發現,新開源的一系列動作背后,或牽扯更大的資本迷局,此前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復牌遭遇跌停;新開源高管、公司增持回購計劃刺激其股價強勢反彈,增持進展卻不見動靜;新開源回購進展遲緩,在監管層追問下,回購狀況令人震驚。
重組“十倍溢價”
2017年3月27日,新開源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向深交所申請停牌。直至當年12月10日,才披露關于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并募集配套資金預案的相關公告。
今年1月10日,根據當日發布的修訂稿預案,新開源擬以40.50元/股向蕪湖長謙投資中心(有限合伙)、華融天澤投資有限公司、天津同歷并贏二號企業管理咨詢中心(有限合伙)、廣州君澤股權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趙天、胡兵來發行股份購買其合計所持博愛新開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新開源生物”)83.74%股權,本次交易完成后,新開源生物將成為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此次交易標的資產新開源生物83.74%股權的交易價格初步確定為17億元,新開源生物100%股權的預估值約為20.32億元,其中BioVision,Inc.(下稱“BioVision”)100%的股權預估值為2.8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9.11億元。按2017年9月30日匯率折算,較2017年9月30日BioVision未經審計的所有者權益2433.33萬美元增值約2.64億美元,增值近10倍。據了解,新開源生物自身經營規模較小,主要資產即為其間接持有的BioVision100%股權。
6月27日,新開源在重大資產重組預案后的進展公告中稱,本次重大資產重組已于北京時間2018年6月26日11時59分通過美國政府反壟斷審查。新開源生物收購海外標的所需完成的相關境內政府審批、登記、備案手續已全部完成,海外標的BioVision的股權交割手續也已完成。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1月12日,新開源股票復牌遭遇連續跌停,1月19日盤中一度跌幅達7%,6個交易日跌幅高達30%。面對復牌股價如此表現,新開源重組推進也增加了更多變數。
1月22日,新開源緊急發布關于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增持公司股份的補正公告稱,方華生、楊海江、王堅強及王東虎擬自本次增持之日起的未來12個月內通過深圳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系統允許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從二級市場上繼續擇機增持本公司股份,含本次已增持部分,四人擬累計增持金額不少于人民幣5000萬元、不超過人民幣1.5億元。
當日開盤,新開源股價一改“此前的頹勢”,連續出現三個漲停,短期股價危機解除。
除了股價的走勢,市場投資者更加關注的是增持進展。自1月22日增持計劃披露之后,除了2月12日王堅強再次增持4萬股外,再無進展,新開源高管們增持計劃近乎“休眠”。
回購“套路” 太深
1月23日,新開源再度發公告稱,擬利用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最高不超過人民幣2億元自有資金,通過二級市場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部分社會公眾股。
對于回購的股份將依法予以注銷并相應減少注冊資本。回購股份的價格不超過人民幣50元/股,回購期限自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回購方案之日起4個月內。
2月8日,新開源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回購預案,回購期限為4個月,即2018年6月8日到期。
5月22日,新開源發布關于回購公司部分社會公眾股份延期公告稱,截至公告日公司還未實施回購預案。公司擬對回購預案進行延期,延長期限至12月8日。
增持回購計劃一出,新開源股價上去了,但是回購方案卻遲遲不見推進,反遭延遲,令投資者擔憂。
5月23日,創業板公司管理部對新開源發布關注函,真實的回購情況才得以逐漸浮出水面。
5月29日,新開源在回復函中稱,公司尚未開立回購專用賬戶。
近幾個月的時間準備,回購尚未進行,甚至賬戶還沒準備,如此回購令人大跌眼鏡。
對此新開源解釋,主要原因是公司財務人員春節前緊張準備重大資產重組的資金審批、換匯等相關工作,公司將加強對證監會、交易所法律法規的學習,杜絕再次發生類似錯誤。
5月30日,創業板公司管理部再度對新開源發關注函稱,公司披露回購方案后毫無進展,并披露《延期公告》,上述行為是否刻意炒作股價,是否損害投資者利益及其判斷依據。
新開源解釋稱,已申請開立回購專用賬戶,公司存在對回購期限判斷失誤的錯誤,對廣大投資者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公司董事會對此表示深深的歉意。未按要求進行定期披露,主要原因是開立回購股份專用賬戶和公告回購報告書等前置程序的滯后,導致并未開始實施回購。由于對股份回購項目操作經驗的缺乏,認為未開始實施回購,就不必披露回購進展情況。
在監管層的一系列追問下,新開源從6月4日開始終于有所行動。
截至6月8日,短短4天的時間,新開源累計通過股票回購專用證券賬戶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達169.79萬股,支付總金額人民幣約6164.20萬元(含手續費),累計回購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達到1%,最高成交價為38.04元/股,最低成交價為33.84 元/股。
“這種現象較為常見,是典型的忽悠式回購、增持。雖近年監管趨嚴,市場生態開始重塑,但忽悠式回購、增持并未絕跡。”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時表示,對于投資者而言,應通過對增持的數量、資金、其股價處于的狀態、增持的結果,以及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實力、實際行動等,分析增持本質,而后再進行操作方可穩操勝券。
對于新開源涉及的相關問題,《華夏時報》記者發送采訪提綱至新開源公司郵箱,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公司的正式回復。(記者 葛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