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平時模擬成績,考550分以上根本不成問題,但是去哪個城市、學什么專業(yè),我也很迷茫,一點頭緒都沒有。”6月8日下午高考落幕,剛剛從考場出來的文科考生王鵬(化名)對獵云網說。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公司試圖通過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將App填報志愿產品推入了高考市場。
千億級藍海市場
據公開報道,2018年全國高考報考人數達975萬人。有業(yè)內資深教育專家預測,高考高招改革將催生出6000億的市場規(guī)模,且每年還將新生2000億的市場。龐大的增量市場,潛藏著無限的商機,讓高考志愿填成為了一個千億級的藍海市場。
與此同時,巨大的利潤空間,瞬間吸引了資本、創(chuàng)業(yè)公司以及上市公司的眼球。
據了解,高考志愿填報服務收費從幾百元上漲到數千元甚至過萬元,那么,“人工智能+大數據”真的能幫助考生進行填高考志愿嗎?
志愿填報App稂莠不齊
近日,獵云網走訪調查發(fā)現不少志愿填報APP暗藏貓膩:數據混亂不準、咨詢收費過萬、專家稂莠不齊等問題。
如果揭開遮羞布,每行每業(yè)都不堪入目。高考填報志愿APP多了,魚龍混雜。“凡是打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填報志愿的公司,都是掛羊頭,賣狗肉”,一位曾在北京多個高校招生辦的工作人員對獵云網說。
高考志愿填報咨詢市場隨之興起,有些公司為賺取高額利潤,打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概念,提供錯誤數據或是過時的參考信息。在一些高中學校附近,獵云網注意到有不少線下教育輔導機構人員向學生、家長發(fā)放志愿填報宣傳單。“我們做志愿填報不是為了做生意賺錢。”
“根據考生的高考分數排名、報考意愿傾向和個人綜合狀況,為考生設計合理精準的高考志愿填報方案,對所有專業(yè)進行系統(tǒng)性分類答,目前是600元一次。”一位自稱是北大研究生畢業(yè)的志愿填報人士說。
獵云網打開蘋果手機應用商店輸入“高考志愿”發(fā)現,與高考填報志愿相關的APP不下幾十個, “高考派”“完美志愿”“高考幫”、“高考圈”、“云擇校”、“云志愿”、“優(yōu)志愿” ······云擇校甚至打出“專家一對一填志愿,落選最高賠付10萬元”的宣傳語。
獵云網通過下載注冊“高考圈” “云擇校”、“優(yōu)志愿”三款APP進行對比體驗發(fā)現輸入地域、文理、預估分數,填寫學校地區(qū)、專業(yè)就可以一鍵測試。除了最為關注的選報院校問題,APP設置了人工智能+大數據高考志愿填報技巧、選大學、選專業(yè)等功能都得到了呈現。
雖然每個志愿填報APP形式各異,但此類APP高考志愿軟件大多都有類似性格測試,價位從十幾元至上萬元不等。這正切合了移動端帶給學生及家長的便利,志愿填報APP無疑成了家長獲取報考信息的途徑之一。
北京一高中文科生張炯(化名)說,他連著在手機上下載了好幾個志愿填報相關的APP,希望能夠幫助到自己。每個APP根據他提供的分數,都給出了不同的意見,他更不知道該如何選擇了。“不用還有一點自己的判斷力,用完后我更糾結了。”
從服務來看,不同的機構價格也相差甚遠。獵云網測試了幾個APP時發(fā)現,除了院校、專業(yè)兩項服務查詢,功能基本一致。在同樣的分數下,不同填報志愿APP推薦的學校不同、錄取概率測試也不同。
與其他教育細分領域不同,高考志愿填報商業(yè)模式和盈利模式很容易被模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商業(yè)模式的差異化和競爭力。
獵云網從一份《云擇校志愿填報專家一對一服務流程告知書》獲悉,在服務收費上規(guī)定:2018年6月25日前:一本7800一人,二本6800一人,其中填報國家專項或民族預科每人加收1000元;2018年6月25日含后:一本9800一人,二本8800一人,其中填報國家專項或民族預科每人加收10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最后一條明確說明:落榜者按協(xié)議賠付。對此,貴陽某教育機構培訓處負責人張功(化名)認為:“高考志愿填報市場坐地起價的現象一直存在,簡直就是趁火打劫,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他們主要是抓住了家長和考生的心理需求進行營銷,賺錢很輕松。”
一位在貴陽從事高考志愿填報輔導的老師告訴獵云網,報考指導一般需要2個小時,從性格、興趣、能力三個方面進行心理測試,然后,綜合考慮家長意見和孩子分數,制定合理報考方案。
此外,各種線上報考系統(tǒng)里亦包含性格測試、模擬填報、同位分計算等功能。事實上,這些APP都會不約而同的讓你花費幾十到近百元不等的費用來開通VIP。而這些測評,在網上均可以免費進行。同時,也有家長充了錢卻得不到任何服務。
獵云網以學生家長身份,加入一個約230余人的2018高考志愿填報交流群,群內工作人員稱,他們的高考志愿填報專家都是來自大學招生辦處的老師,也有普通大學老師,高中老師等,除答疑解惑外,還傳授一些志愿填報技巧。
去年,據相關媒體報道,南京有家長報警稱自己在某報考APP客服指導下充值了500元,卻無法正常進入系統(tǒng),感覺受騙。
為了保證數據的精準性,云擇校平臺推出了保障賠付服務,只要是云擇校的皇冠用戶(價值3600元),在志愿填報的過程中不僅能享受到志愿方案實時審核,還根據考生的分數不同提供賠付額度最高達10萬元的落榜賠償服務。
去年5月,云擇校采取全國代理模式,向學生、家長、老師推廣志愿填報模擬卡:綠卡與金卡會員,其中金卡會員299元,綠卡會員1000元3次志愿方案審核,計劃內考生意外落榜享1萬元保障金。
此外,云擇校創(chuàng)始人余月清稱,云擇校在提供VIP考生錄取保障,考生排名在計劃招生人數范圍內享受20000元的賠付保障。
據一位要求匿名的教育領域創(chuàng)業(yè)者表示,一些志愿填報APP對外宣稱與招生辦、教育機合作獲得數據,特別是在有些APP以“AI+大數據”為核心優(yōu)勢宣傳的情況下,很多家長對其信息準確度、參考價值大小等都無從判斷。“本想著能借助APP省事一些,結果發(fā)現參考來參考去,自己也“蒙圈”了。“
據媒體報道稱, “專家指導”與“一對一”,價格千差萬別。 “高考志愿君”需要1998元,“高考派”的價格是1.6萬—1.8萬元,“百年育才”的一對一咨詢最低價8000元,如果向老師了解職業(yè)規(guī)劃還需額外酌情收費。“即便是“天價”咨詢服務,不少家長也愿意為此買單。”北京一位高考志愿填報工作人員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線下一對一專家咨詢上,各家APP填報志愿價格達數萬元不等。其中,優(yōu)志愿App一對一填報志愿服務分為首席專家服務與專家服務,費用在6800—12800元;而費用最高的當是“云志愿App”,其一對一填志愿標價5800—50000元。
然而,“大數據+人工智能”只是一個幌子,其真正目的是引導學生家長進行一對一咨詢收費服務。原云擇校合作貴州獨家代理商張品(化名)向獵云網透露,“人工智能只是一個營銷噱頭,并不能填報志愿,查詢院校、專業(yè)、測評花的都是小錢,重頭戲則是一對一線下大錢。”
數據來源魚龍混雜,行業(yè)將大洗牌
“說實話填報志愿這件事,作為家長我也不懂,志愿填報是個技術活兒,考的好不如報的好,重要的不是大學而是專業(yè),多聽老師的建議,尊重孩子的選擇。”在北京四中考場校門口等待孩子下考場的家長趙先生說。
曾參與開發(fā)云擇校App的技術人員張榮(化名)向獵云網透露,有很多公司利用學生、家長對志愿填報中的盲點,打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進行忽悠,而真正的志愿填報仍需要回歸線下,網上的數據魚龍混雜來源并不明確。
說到底,高考填報志愿數據最重要,獵云網從多個渠道獲悉,所謂APP填報志愿系統(tǒng)其實依靠的就是大數據,他們收集了各個省份、各個學校歷年來的錄取信息,包括錄取分數、錄取位次,每個學校、每個專業(yè)的錄取人數、每年的招生計劃數等,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給考生提供最全面的信息。
而完成填報志愿需要的數據包括院校投檔數、院校錄取數據、專業(yè)錄取數據、院校招生計劃數據、專業(yè)招生計劃數據、本科類本批次招生人數、專業(yè)報考熱度、考生分數排名統(tǒng)計表、考生密度分數統(tǒng)計表等等大量的參考數據。
同時,APP還列有院校大全、院校排行榜、專業(yè)大全、專業(yè)排行榜等信息系統(tǒng)即會顯示多個符合成績和意愿的學校專業(yè)推薦,還會分別顯示這些學校去年一本最低分、一本最低排名,錄取概率、專業(yè)簡介等詳細情況。
前云擇校合伙人汪海峰告訴獵云網,所謂的大數據就是從書上搬到了計算機系統(tǒng),結合網上進行重新優(yōu)化。“對于一個十二年寒窗苦讀的高考來說,通過這樣一款APP來完成他的志愿,這個說法本身是錯誤的,所以市場上不同類型的大數據填報公司整體都存在“忽悠”,拿了一個基礎數據加上簡單的算法,能叫大數據嗎?”
汪海峰還認為,高考志愿填報的確是一個剛性需求的市場,但是很多公司都在做一個概念,沒有真正落地,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填報志愿更是一個偽命題。“一個普通的高中老師或者相關對應的人只要經過一周的培訓,就可以勝任一對一輔導。進入門檻低、技術含量實際上也是比較低的。”
此前,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曾表示,很多咨詢師和招辦老師都是非專業(yè)化和非職業(yè)化的,工作大部分是憑感覺、憑經驗積累。
獵云網以學生家長身份,加入一個約350余人的2018高考志愿填報交流群,群內工作人員稱,他們的高考志愿填報專家都是來自大學招生辦處的老師,也有普通大學老師,高中老師等,除答疑解惑外,還傳授一些志愿填報技巧。
多位業(yè)內人士分析稱,目前高考志愿填報亂象的核心原因是進入門檻極低、人員素質不一。大數據填志愿有其局限性,一些個性化的東西難以解決,比如各高校的錄取規(guī)則千差萬別,因此,大數據可以作為輔助工具,但不應被完全依賴。
而眼下,隨著高考成績陸續(xù)公布,志愿填報也迫在眉睫。可以預見,高考填報志愿APP將迎來大洗牌,不符合市場需求的將很快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