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陸續入局的醫療類投資機構,另一邊是水漲船高的生物醫藥項目估值,尤其是創新藥已受到資本的熱烈追捧。
但在熱錢的貪婪之下,也有投資人提出要保持“恐懼”,在2018年募資困難熱錢收緊的情況下,估值或將下調,大可等估值調整后再投。
近期,A股老牌醫藥龍頭恒瑞醫藥不斷創出新高,市值突破3000億元;獨角獸藥明康德上市后16個漲停,市值攀升至1300億元。
二級市場醫藥板塊的熱度已傳導至一級市場。據證券時報·創業資本匯記者了解,近期許多投資機構在招聘生物醫藥板塊的投資經理,設立醫藥投資板塊。相比兩年前,今年市場上涉足生物醫藥投資的機構越來越多了。
一邊是陸續入局的醫療類的投資機構,另一邊是水漲船高的生物醫藥項目估值,尤其是創新藥已受到資本的熱烈追捧。在這樣的市場熱度之下,有投資人的投資邏輯甚至變為“此時不投,上市后可能要翻十倍了”。
但在熱錢的貪婪之下,也有投資人提出要保持“恐懼”,在2018年募資困難熱錢收緊的情況下,估值或將下調,大可等估值調整后再投。
醫藥股行情引爆一級市場投資
近期A股整個醫藥板塊風頭無兩,今年以來截至6月5日,醫療衛生板塊指數上漲了14.2%。其中,截至5月29日,恒瑞醫藥股價累計上漲38.3%。數據顯示,醫藥板塊共計281只個股中,有171只累計漲幅為正,其中漲幅超過100%的共有7只,漲幅介于50%-100%的有16只。基金季報顯示,在一季度主動管理的權益類基金就曾大幅增持醫藥股,且醫藥股配置比例高居各板塊之首。
二級市場對醫藥股的熱情還傳導至一級市場,加上近年來國家政策和資本市場對生物醫藥的支持,生物醫藥領域迎來了黃金時代,嗅覺敏銳的資本紛至沓來。記者近日發現,在多家投資機構發布的招聘啟事中,生物醫藥方向的投資總監被單列出來,同時要求是“重點院校生物醫藥相關專業的碩士以上,對生物醫藥整體行業格局有把握”等。而一些原本已經從事生物醫藥投資的投資機構也繼續加碼這方面的人才儲備。
“事實上生物醫藥的投資熱潮兩年前就開始了,到現在對這個領域的追捧已經有失理性了。”在松禾資本醫健基金合伙人楊瑾看來,生物醫藥領域投資人才的爭奪暗戰早已開始了。業內普遍認為,生物醫藥的幾個特性特別受資本的青睞:門檻高、監管嚴、專業性、抗周期。“那個時候能做這塊的投資機構不多,但大家都不想錯過,因此開始大量招攬人才。”于是,有了一大批像投壺網副總裁張顥騰一樣,從高校及科研院校和相關產業走向投資的專業人才,張顥騰發現,最近一年多,進入投資領域的有專業背景的人越來越多,“現在這個領域有很多清華北大和海歸的博士,他們至少是看得懂這些項目的,未來兩三年可能還會是這個領域的中堅力量。”
而做了七年臨床腫瘤醫生,同時在生物醫藥企業從事市場方面工作的楊瑾則認為,行業普遍的問題是,有行業沉淀和積累、真正做完該領域一個投資周期的投資經理特別少,“很多人有投資經驗,但投后管理和退出的經驗卻不多”。在楊瑾看來,只有真正走完一個完整投資周期的投資人才能應對這個領域投資之后各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可這種人才目前還不多,而且不太穩定,但用人的成本卻不低。
在這類具備全產業鏈經驗的人才供給不足的情況下,許多投資機構開始了團隊作戰,即在一個項目的投資團隊里,有人負責看技術、有人負責看市場、有人負責金融、有人負責法律。“一些大的投資機構都是團隊作戰的,因為即使有專業背景的科學家轉做投資人也沒法一步到位了解市場、金融和投資架構,都要學。”張顥騰說。
瘋狂的資金推高項目估值
越來越多玩家涌入這個賽道,行業的融資格局也悄然發生變化。有投資人觀察到,以往一個快要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背后一般只有少數幾家投資機構,但現在一個剛創立的團隊背后就有很多家投資機構。
實際上,這種變化映射出行業的演進過程。楊瑾告訴記者,20多年前國內的生物醫藥比較冷門,以北大和復旦為代表的生物醫藥專業畢業生遠赴海外留學,得到了很多學習機會,從系統研究到產業化研究,再到醫療公司的落地,基本經歷了完整的周期,如今這批海歸回國豐富了國內在這方面的創業人才,他們的優勢是懂得如何對產業化進行把控,加上過去有成功的經歷,因此,這種團隊往往會受到資本的追捧。此外,從藥品的價格到市場準入到營銷、上市、注冊等多個環節,近幾年中國的一系列政策和里程碑式的制度影響了中國整個醫療市場格局,特別是讓創新藥迎來了春天。而境外資本市場生物醫藥板塊的開放讓投資機構看到了清晰的退出路徑。
當然,楊瑾認為,哄搶之下的市場是有失理智的。如此看來,組團投資似乎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理由。張顥騰認為,組團投資也是因為現在估值比以前高了很多,特別是后面輪次的價格太高了,組團投資可以降低投資成本。“而且好項目大家都在搶,好的項目一般都會內部分掉,到了下一輪次自己就會跟投。”
一定程度上,目前生物醫藥項目的高估值是市場有失理性的一種直接表現,然而這是所有入局的玩家需要正視的現實。“在市場一片火熱之下,甚至一些普通的項目也被好的項目帶高了價格。”楊瑾說,一方面,許多缺乏經驗的熱錢正在涌向這個市場,推高估值;另一方面,許多創業者確實不太理性,漫天要價。但估值是否合理,相信每個投資人心里都有一桿秤。
而張顥騰則認為,好的項目脫離不了科學基礎,專業的投資人會在這個基礎上把握。“現在有些機構手里有一把錢,不投不行,但正如巴菲特所說,在大家貪婪的時候要保持恐懼。”事實上,今年許多機構都陷入了募資難的困境,在張顥騰看來,這使得資金不再像以前那么充裕,項目的估值可能也會隨之下降,大可等估值調整后再出手。
盡管一級市場的投資人出手大方,但也不意味著這些企業就能通過二級市場的考驗。近期有分析指出,這一輪多只醫藥股的業績已經趕不上不斷上漲的股價和估值,投資價值有所弱化。而平安好醫生在港股的破發也引發了大家對生物醫藥企業赴港上市的思考。
張顥騰明顯感覺到,自從港交所允許未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赴港上市后,生物醫藥企業的Pre-IPO投資又掀熱潮。“以前全球只有美國和臺灣允許未盈利的生物醫藥公司上市,現在連臺灣企業都想去香港上市了。”但在他看來,香港上市也有一定的風險,“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比較少,投資者未必看得懂,香港可能會走臺灣以前走過的路,這個概念被炒熱之后就會降溫,但由于香港是成熟的金融市場,會調整得比較快。”
對于這個問題,楊瑾曾經和港交所相關人士以及券商人士交流過,大家都一致認為,真正有創新性的,團隊實力強的,產品的適應癥和面對的市場空間足夠大,且在同類產品中跑在前面的,基本都受他們的認可。“香港專業的投資者和股民有各種方法認證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所以沒有真材實料的公司上去了也沒用。”
創新藥投資機會大但須謹慎
近期,基石藥業宣布獲得2.6億美元的B輪融資,此輪融資共有14家投資機構參與,由GIC領投,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云鋒基金、中信產業基金等13家投資機構跟投,基石藥業主要從事腫瘤免疫創新藥物的研發,據悉,此次融資也是國內生物醫藥領域B輪融資中最大單筆融資。另外,信達生物、開拓藥業等都在最近宣布了新一輪融資。
有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生物醫藥市場將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醫藥市場。隨著人口進入老齡化,醫療領域的需求將逐步提升。工信部數據統計,醫藥工業收入增長率和利潤增長率連續六年排名第一,市場增長空間在3萬億以上。而在政策的導向下,創新藥成為其中最大的投資機會。
張顥騰告訴記者,如今國內生物醫藥方面的創新創業具備多個成熟的條件:第一,2008年金融風暴時,許多被國外大藥廠裁掉的員工帶著豐富的經驗回國了;第二,國家“千人計劃”中生物醫藥領域的人才研發的產品已幾近成熟,也成為當前創新藥領域的好標的;第三,中國目前的創新藥可以跟著國外的創新藥學習,根據國外已經發現的靶點去設計新藥;第四,中國的人口足夠多,如果能解決患病的問題,基本市場還是不錯的。據了解,松禾資本去年就專門募集了一期基金,用于投資千人計劃團隊的創業項目,到目前為止已經投資了近10個項目。
不容忽視的是,創新藥有著明顯的先發優勢,最早獲得審批上市的產品肯定在市場上占有絕對優勢,之后的同類產品如果差別不大,想要搶占市場就比較難了。對許多投資人而言,這的確是醫藥投資熱潮中必須冷靜思考的問題,不然花了大資金投入一個項目,但獲批的可能性卻小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可選的標的的確比較少。但我們也不僅僅看產品,還要看產品線,看公司的產品布局。”張顥騰說。
楊瑾也認為,其實創新藥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可以有很多嘗試的地方,也有可能出現新的適應癥、新的應用。“有些產品進了臨床也未必能跑到前面,這里面也有風險。”在挑選項目時,要對項目進行綜合評估,比如,能否產業化、實施的專業性怎樣、項目公司是否是個平臺型的公司、能否繼續出新、有幾個組合、能否承接別人的開發等等。生物醫藥投資有其自身的高門檻,行業發展也有客觀規律,有投資人指出,這不是一個能靠資金來催熱的行業,對于新進入醫療行業投資,未經歷過行業完整生命周期的投資人尤其需要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