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產品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行業亟待差異化創新發展的背景下,部分公募基金開始將目光瞄向全球市場的價值洼地,希望從中尋覓新的投資機會。而QDII額度審批的重新激活,也令基金公司有了充足的“彈藥”進行產品開發。
繼華安德國30ETF之后,另一只涉足海外冷門市場的基金——工銀瑞信印度市場基金于日前發行。此外,匯添富印度精選靈活配置和泰達宏利印度機會股票基金也在排隊等候審批。在多位基金人士看來,部分新興市場和歐元區經濟增長前景向好,且屬于基金產品的藍海區域,在海外產品線的拓展上值得重點關注。
尋找基金投資的新藍海
在美股、港股已被公募基金充分布局的情況下,部分基金公司開始在全球市場的價值洼地中尋找新的藍海區域。其中,印度、越南等新興市場尤其受到關注。
中信證券研報顯示,從近5年年化收益率來看,MSCI印度指數年化收益率達8.08%,大幅領先于南非、俄羅斯和巴西;從近5年年化波動率和最大回撤來看,MSCI印度指數也大幅小于上述新興市場國家。
另據數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近15年MSCI印度指數漲幅高達538.93%,超越標普500指數達335.05個百分點。2017年度MSCI印度市場指數上漲36.83%,同樣顯著跑贏標普500指數19.24%的漲幅,而越南胡志明指數在2017年的漲幅更是達到48%。
印度、越南股市火熱的上漲行情,令嗅覺敏銳的公募基金開始對相關產品進行跑馬圈地。5月3日,工銀瑞信基金發布公告稱,旗下工銀瑞信印度市場基金自5月7日開始正式發行。此外,匯添富和泰達宏利兩家基金公司分別于今年2、4月份提交的印度精選靈活配置混合、印度機會股票型基金也在排隊候審。
“我們基金的主要投資標的是在海外24個交易所上市的主要投資于印度的寬基ETF。投資的前五大行業包括印度的金融、信息技術、可選消費、能源、必需消費等。” 工銀瑞信印度市場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劉偉琳表示。
劉偉琳認為,相較于港股等內地投資者比較熟悉的市場,印度股市與A股的相關度較低,而且印度GDP已經占世界的3%,從全球配置角度來看,能夠起到一定的分散風險的作用。
相較于公募基金,部分私募已搶先一步涉足印度、越南等新興市場。
早在2011年,赤子之心總經理趙丹陽就在一封致投資者的信中透露,他的投資將押寶印度市場。但2017年9月,趙丹陽又公開表示印度市場還有待觀察。去年,趙丹陽帶領的赤子之心資本在港股市場的兩只產品斬獲了不俗收益,很大程度上源于重倉了越南市場的標的。
“2012年,我們初次進入越南。研究了一段時間后,我們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撤退了,稍有盈利。2016 年,我們再次重倉進入越南市場。2017年我們在越南市場收獲極大,預計2018年越南市場將繼續上漲。”趙丹陽今年年初在赤子之心致投資者的一封信中寫道。
資料顯示,私募基金億信偉業的母公司弘哲集團于2016年開始布局越南市場,成立龍越金融控股公司,成功收購越南投資證券股份公司和越南第一電力建設股份公司。弘哲集團發布報告指出,越南經濟正處于轉型期,政府大力發展電子加工、紡織、基建等支柱產業,推動經濟由原本的資源輸出型轉向加工制造型,這為資本市場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海外產品線拓展有望加速
自2007年首批QDII基金“出海”以來,歷經十余年發展,內地公募基金在QDII種類的豐富程度上并沒有太多突破,產品布局仍主要圍繞美股和港股。
據了解,雖然QDII基金目前可以進行投資的地域包括與中國證監會簽署了雙邊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的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全球配置,但實際上QDII基金在區域資產配置上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美股和港股。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有52只QDII基金投資美股的市值占基金凈值比重超過50%,有46只QDII基金投資港股的市值占比超過50%,投資區域涉及英國、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的QDII基金分別有22只、12只、8只和9只。
“QDII制度推出初期,QDII基金的海外投資以港股為主,配置對象大多為在香港市場上市的內地公司。滬港通、深港通相繼開啟以后,通過滬港通、深港通購買港股不會占用QDII額度,那些原本被港股占用的QDII額度可以更多的釋放出來,進行全球化資產配置。”滬上一位基金分析人士表示。
此外,近期QDII額度審批的重新激活,也為公募基金進行海外產品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彈藥”。
外管局網站公布的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額度審批情況表顯示,截至4月24日,一共有144家機構獲得983.33億美元的QDII額度。而此前,QDII額度已經連續3年停留在899.93億美元這個數值上。其中,4月新增QDII額度為83.4億美元,公募基金新增額度占比近7成。
QDII額度的擴容,大大激發了公募基金拓展海外業務的熱情。記者此前從多家基金公司獲悉,基金公司普遍希望借額度增加的機會,補充更多的QDII類產品,進一步豐富產品線,幫助內地投資者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標準化產品配置。
滬上一家公募基金的產品負責人透露,新增QDII額度后,會放開原有基金的大額申購。在新產品上,因為港股、美股等主要市場已經有所布局,未來會考慮此前未覆蓋的其他市場。目前越南市場已經進入公司的可行性研究范圍,后續有開發相關指數產品的可能。
“內地投資者海外資產配置的意愿越來越強烈,而現有的額度難以滿足他們的投資需求。本次QDII額度重新開放審批,雖然新增額度并不明顯,但釋放出了很強的信號意義,這表明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正在加快。”深圳一位私募基金人士對記者表示。
“我們認為,今年全球范圍內的權益資產都將有相當不錯的表現。比如巴西、印度、阿根廷等國家,都將面臨非常好的投資機會。我們的投資團隊目前正在抓緊進行相關人員儲備和產品發行設計。”南方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國際業務部負責人坦言。
記者注意到,近日還有公募基金公開招聘倫敦市場基金經理,職責為針對英國、德國等歐洲主流市場進行分析研究,并制定投資策略。
南方基金高管、南方資本董事長劉秀焰認為,在全球資產配置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推進QDII改革,可以增加內地投資者選擇的機會。在過往的實踐中,機構投資者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全球化配置經驗,也希望補充更多的產品,進一步豐富產品線,幫助內地投資者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標準化產品配置。
新興市場和歐洲市場前景樂觀
從市場增長潛力來看,以印度、越南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已成為當前公募基金進行全球資產配置的優選。
海通證券研究發現,回顧1987年MSCI新興市場指數發布以來在美國加息周期中的表現,新興市場大多強于發達市場,新興市場與發達市場之間平均約7年進行一次風格轉換。目前風格轉向新興市場才2年,根據歷史經驗,這一趨勢可能仍將持續。
在業內人士看來,對于內地投資者,印度股市是最大且最重要的海外新興市場之一,其股市風險收益比相對較高。長期來看,較低的人力成本、充沛的勞動力供給、改革和經濟增長預期等多重因素均支持印度股市的長期上升趨勢。
工銀瑞信印度市場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劉偉琳表示,印度市場目前的估值處于過去20年的中位數水平。但是考慮到印度未來10年至20年經濟發展的潛力,她認為目前的估值水平相對較低,且印度股市的波動幅度也低于A股市場。
“歷史經驗表明,新興市場在牛市中比發達國家的彈性更大。不同于資源型發展中國家,印度這樣具有工程師紅利的新興市場,我們認為其具有較大的投資機會。” 劉偉琳說。
從經濟增長潛力來看,越南也具有顯著優勢。資料顯示,目前越南處在人口紅利期。截至2016年,越南總人口9270萬,其中15歲至54歲的人口占比63%,人口最多的年齡段是20歲至34歲。另外,根據越南的數據統計與預測,從2016年到2020年,越南富裕家庭數將翻倍,而中等收入家庭數也將增加50%。越南中產階級的購買力與消費力會有顯著提升。
世界銀行在2018年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由于經貿投資、制造業繼續增長,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可達3.1%。據上述報告,2018年至2020年越南經濟增長率可達6.5%,高于地區平均增長水平,是全球平均增長率的2倍。
此外,曾經深陷歐債危機的歐洲市場也逐漸走出了泥潭,開始受到全球投資者的關注。作為市場上唯一一只專注于歐洲市場的QDII基金,華安德國30ETF便瞄準了德國強勁的經濟增長彈性。
“德國30指數目前估值在13.7倍左右,美國標普500指數的對應估值為23.8倍,因此德國30指數經歷調整后估值風險可控,其藍籌企業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歐洲市場在實行了幾年量化寬松政策之后,經濟開始復蘇。德國作為歐盟成員國的代表,經濟表現較為穩健,在先進制造、精密儀器及化工等領域處于世界前沿,是中國內地投資者資產配置的有益補充。”華安德國30ETF的基金經理徐宜宜表示。
展望2018年,徐宜宜預計,歐洲經濟有望繼續好轉。總體看,歐元區采取的仍然是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經過多年財政改革,各國的財政狀況已經明顯改善,勞動生產率的全球競爭能力有所提高,勞動市場出現回暖勢頭,房地產領域資金流入明顯,各類資產價格回升,而消費特別是服務業PMI連續處于50以上。歐洲經濟經過多年來的改革與去杠桿,正在部分重演美國經濟幾年前的復蘇態勢。
與此同時,華爾街投行對于歐洲的投資前景也表示樂觀。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摩根大通在內的多家主流投行都對相關歐洲股票指數給出了上漲預判,其中花旗預計歐洲Stoxx600指數將在2018年上漲17.6%。
花旗經濟學家認為,現在歐洲經濟正處于商業周期的復蘇階段或繁榮階段的早期,預計2018年由銀行貸款推動的投資會有所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