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秋冬大氣污染攻堅戰初戰告捷。
5月3日,生態環境部通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攻堅方案》)的完成結果。
結果顯示,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78微克/立方米(μg/m3),同比下降25.0%,重污染天數為453天,同比下降55.4%,均大幅超額完成《攻堅方案》提出下降15%的改善目標。
5月3日,中國環科院研究員柴發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攻堅方案完成》的結果遠超預期,令人欣慰,這一成績是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付出艱苦努力的結果。
生態環境部對“2+26”城市進行了考核,其中廊坊、保定、北京、德州、石家莊、鶴壁、新鄉、衡水、安陽、唐山、天津等11個城市考核結果為優秀;濱州、聊城、濟南、長治、淄博、焦作、邢臺、滄州、太原等9個城市考核結果為良好;濮陽、鄭州、開封、菏澤、濟寧等5個城市考核結果為合格;邯鄲、陽泉、晉城等3個城市考核結果為不合格。
5月3日,生態環境部對空氣質量考核不合格的3個城市進行了約談。
京石保三市降幅最大
從考核結果看,“2+26”城的空氣質量改善進展并不均衡。
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最低的3個城市依次是北京、廊坊和天津,分別為53μg/m3、58μg/m3和63μg/m3;濃度最高的3個城市依次是邯鄲、邢臺和安陽,分別為102μg/m3、97μg/m3和96μg/m3。
從重污染天氣角度來看,重污染天數最少的4個城市依次是廊坊、長治、濟南、陽泉,分別為5天、6天、8天、8天;天數最多的3個城市依次是邯鄲、安陽和石家莊,分別為32天、30天、30天。
從改善幅度看,“2+26”城市PM2.5平均濃度均同比下降,降幅最大的3個城市為北京、石家莊和保定,同比分別下降44.2%、42.1%和39.7%;降幅最小的3個城市為晉城、陽泉、邯鄲,分別下降3.7%、12.2%、15.7%,均未完成《攻堅方案》改善目標。
重污染天數降幅最大的3個城市依次是廊坊、北京、太原,分別下降86.1%、74.4%、74.3%;晉城同比持平,濟寧同比下降7.7%,均未完成《攻堅方案》改善目標。
5月3日,中國清潔空氣聯盟秘書長解洪興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北京和河北的城市改善進步很大,尤為值得肯定。“我4月下旬去印度參加了一個印度的清潔空氣會議,印度表達了借鑒京津冀治霾經驗的強烈意愿。”
從目標完成率看,PM2.5降幅目標完成率排名前6位的城市為廊坊、德州、保定、北京、新鄉和石家莊,完成率分別為220%、211%、180%、177%、170%、168%;晉城、邯鄲、陽泉完成率偏低,分別為37%、79%、81%。
重污染天數下降完成率最高的3個城市為廊坊、長治、德州,分別為574%、571%、461%;晉城、濟寧完成率偏低,分別為0%、77%。
柴發合分析,從各個指標綜合來看,北京完成的情況整體最好。
未達標城市需定整改方案
對晉城、邯鄲和陽泉3個沒有完成《攻堅方案》任務的城市,生態環境部對其主要負責同志進行了約談,并同步暫停3市新增大氣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環評審批。
生態環境部介紹,從原環境保護部組織的多輪督查巡查情況看,晉城、邯鄲、陽泉3市問題較多,工作仍然存在明顯的薄弱環節。
其中,晉城市是“2+26”城市中唯一PM2.5濃度和重污染天數均未完成改善目標的城市。秋冬季攻堅期間,原環境保護部強化督查共發現各類環境問題1819個,問題數量在“2+26”城市中高居第一。
特別是2018年3月督查巡查發現,晉城高平市、澤州縣部分鋼鐵、鑄造企業未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停產要求,一些燃煤小鍋爐“清零”不到位,大氣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相關工作沒有到位。
對此,解洪興分析,從生態環境部反饋的問題來看,晉城市的黨政官員需要更加重視的環保問題,將環保問題提高到一個更高的認識層次上,才能從根本上降低PM2.5濃度和重污染天數。
生態環境部在提出約談時要求,晉城、邯鄲和陽泉3個城市要制定整改方案,并在20個工作日內報送生態環境部,并抄報相關省級人民政府。即日起,生態環境部暫停3市新增大氣污染物排放建設項目的環評審批(涉及民生及節能減排項目除外),省市兩級環境保護部門需要同步嚴格落實。(王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