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證監會向公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下發《機構監管情況通報》(下稱“新規”),大幅提高了委外定制基金的成立門檻。一年來,市場對新規逐漸適應,加上弱化貨幣基金規模排名帶來的影響,以發起式為運作模式的定制基金逐漸增多,僅4月份以來,已有12只定開債基成立。機構定制基金發行正駛入“快車道”。
年內定制基金
首募超千億
根據新規,針對單一機構持有人新設基金(即委外定制基金),單一投資者持有基金份額比例達到或者超過50%,采取定期開放、發起式形式,不得向個人投資者公開發售。
根據中國基金報記者的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21日,新規之后的一年多時間,已有87只僅對機構開放的定期開放發起式基金成立,首募規模合計近2500億元。今年以來,機構定制基金發行進一步提速,已成立52只產品,首募規模合計達到1120億元。
公告顯示,4月的前3個星期,已有鑫元合利、融通通昊、廣發匯康、匯添富鑫盛、華夏鼎泰、長江樂越等12只定開債成立。上述產品均采取發起式基金形式,且在基金合同中明確標注不向個人投資者公開發售,是典型的機構定制基金。
而這僅僅是定制基金快速發展下的一個縮影。據記者統計,去年新規出臺之后的前幾個月,采用定期開放發起式且不對個人投資者銷售的機構定制基金每月發行數據多在2~4只,而自去年11月開始,發行數量出現明顯增長,11月、12月定制基金數量分別達到8只和13只。今年以來,機構定制基金發行溫度不減,1月和2月各發行了8只。3月份,在季末沖規模因素的影響下,發行數量出現了一次沖刺,達到了24只。
上海某中型基金公司渠道部人士表示,每逢年末、季末,基金公司都會大量發行產品沖規模,而每年的一季度往往是基金公司密集“布線”新產品的繁忙時段。去年底,監管弱化貨幣基金規模排名,使得定開發起式債基成為“沖規模”的新選擇。
從年內發行情況看,不到4個月,僅對機構開放的定期開放發起式基金無論在發行數量還是發行規模均出現大幅提速的態勢。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21日,今年以來成立了52只機構定制基金,合計首募規模超過1121.9億元,而去年自“3·17新規”以來,成立的87只機構定制基金首募規模為2490.73億元。
銀行系公募擴張明顯
多家發行只數超過3只
從公司方面來看,銀行系公募基金因具備渠道優勢,在機構定制業務上擴張得也更為明顯。“3·17新規”以來,多家銀行系基金公司旗下成立的機構定制產品均超過3只。而且在募集規模上突破“百億”的定制基金也多見于銀行系公募旗下,尤其是大型銀行系基金公司。記者了解到,有的銀行系大型基金公司旗下出現了多只“百億”定制基金,對公司整體規模提升較大。
滬上某銀行系基金公司高管坦言,受資管新規影響,銀行業本身的理財規模縮減,委外資金也在減少。對于銀行系公募基金來說,雖然有一定的渠道優勢,但銀行在選擇和考核管理人方面流程越來越嚴,尤其在近兩年債市萎靡、權益市場相對火熱的背景下,大資金對權益類資產的關注度有所提高,銀行系公募只有不斷提升自身投資、管理能力,才能與銀行共享資管行業發展的機會。
此外,記者注意到,除了銀行系基金公司,此前委外業務發展較快的公司,以及一些規模較大、投研業績穩健的公司在機構定制化產品方面收獲較大,如博時基金、南方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