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劍,早在2008年就在發展政策中有所提及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以下簡稱“稅延養老險”),終于在4月中旬迎來了試點通知。財政部、稅務總局、銀保監會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顯示,自2018年5月1日起,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將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試點期限暫定一年。據了解,不止專業的養老險公司可以參與,符合條件的普通壽險公司也可開發相關產品。
所謂的稅延養老險,指的是由保險公司承保的一種商業養老年金保險,個人在購買這款產品時,可以根據繳納的保險費按照一定限額延遲交稅,等個人按規定領取商業養老金時,再由保險公司代扣代繳其應繳的個人所得稅。
那么稅延養老險到底是一款什么樣的產品?在什么渠道可以購買?如何買?近期,《投資者報》記者在采訪平安養老、泰康養老等多家險企時發現,由于監管層還未公布更為具體的產品細則,所以各家險企目前對于產品具體的設計研發、何時上市、如何扣稅等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根據《通知》,依然可以獲知一些有助益的信息。
每月延遲交稅最高千元
《通知》顯示,稅延養老險的購買主體為取得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所得【納稅人連續6個月以上(含)為同一單位提供勞務而取得的所得】的個人及取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的個體工商戶業主、個人獨資企業投資者、合伙企業自然人合伙人和承包承租經營者。也就是說,一個在普通公司上班領工資滿6個月(含)以上的個人和公司老板都是可以購買這款產品的。
那么到底能夠延遲交多少個稅?這里以個人購買稅延養老險舉例。按照《通知》,個人繳納的保費準予在申報扣除當月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限額據實扣除,扣除限額按照當月工資薪金、連續性勞務報酬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辦法確定。
這段拗口的話是什么意思呢?舉個例子,如果一位城市職工的工資收入是1萬元,購買了一款月交1000元的稅延養老險產品,那么每個月最多只有600元(1萬x6%)是可以延遲繳納個人所得稅的(如果月交保費低于600元,則按實際保費延稅)。按照這樣計算,那么當此人的月收入大于或等于16667元的時候,則可以達到每個月最高1000元(16667x6%=1000)可延遲納稅的收入。
月薪12萬者一年省5400元
那么在部分收入可以延遲繳納所得稅之后,這對個人當月所得稅有何影響?平安證券研報舉例說,如按照月均2萬元的稅前收入計算,扣除限額為1000元/月,每月可節稅250元(按照上海地區社保+公積金共扣除工資的17.5%,原需繳納個稅2245元,起征點提升至4500元以后需繳納個稅1995元;同理對于月收入1萬元的個體,可以節稅85元),對高收入群體更具吸引力。
東北證券研報數據也顯示,以上海地區為例,當消費者稅前月收入達到12萬及以上時,每月節稅額可達到450元,也就是說,一年可節稅5400元。
那么如果按照上述條件(30歲工薪族稅前收入2萬元)到退休之后,每個月能領多少錢?據媒體計算,假設該投保人每個月拿出1000元投保,產品保證收益率是復利3.5%,那么到其60歲退休,通過精算,其每個月可以領取2746元。
值得關注的是,延遲繳納個人所得稅并不是不交稅,而是在個人達到退休年齡之后,領取商業養老金收入時才交稅。
而領取的這部分收入中的25%是免稅的,而剩余部分則按照10%的比例繳納個人所得稅,以個人每月領取2746元養老金計算,需繳稅205.95元/月。
到這里可能部分消費者會有疑惑,稅延養老險其實只享受了稅收的延遲繳納,最后領取時還是要交稅的,真的產生了實際稅收優惠嗎?多家券商研報表示,優惠是確實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通貨膨脹因素和退休后個人收入大幅下降導致交稅基數下降等。
據了解,個人可按月或按年領取商業養老金,領取期限原則上為終身或不少于15年。如果個人身故、發生保險合同約定的全殘或罹患重大疾病的,可以一次性領取商業養老金。
稅延養老險市場可達千億
那么,個人如何能夠購買這款產品?《通知》指出,在試點期間個人可在中國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建立的信息平臺進行登記,建立個人唯一賬戶,消費者可通過該賬戶購買稅延養老險產品。
這類產品最終會在哪些渠道銷售呢?平安養老相關負責人對《投資者報》記者表示,將通過企業和團體渠道進行產品銷售與服務,并依托集團優勢積極準備個人銷售平臺。
泰康養老方面也表示:“將重點向試點地區的企業員工推薦稅延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同時,也將面向個人進行銷售。”
但是,稅延養老險目前面臨著若干質疑。此前的稅優健康險由于企業代扣環節十分繁瑣,發展得并不如人意,殷鑒不遠,稅延養老險又能如何避免這一問題尚待觀察。
此外,雖然不少券商觀點指出,1000元/月的最高稅延額度對高收入人群有吸引力,但從一線城市消費者立場來看,以北京2016年平均薪資9994元為例,算下來每個月僅可節稅幾十元,對于多數工薪層而言,新政的吸引力顯然不夠。泰康養老董事長李艷華認為,隨著試點工作的推進和人民養老需求的提升,延稅的額度也可能逐步調高。
無論如何,稅延養老險的試點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都是利好。更有不少機構預測,該保險將為行業帶來每年千億市場的藍海。平安養老認為,市場潛在最大購買力在每年千億元以上,最后實際釋放量會受很多因素影響,包括推廣范圍、市場的接受度和市場的成熟度等。國泰君安研報也顯示,若后續稅延養老險在全國范圍鋪開,可以測算出對全國的壽險新增保費約3360億元,相比2017年全國壽險保費收入可以提升15.66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