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民融合產業蓬勃興起,到軍轉民、民參軍熱潮涌動,再發展到如今軍民融合發展呈現出整體推進、加速發展的良好勢頭,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發展格局正加快形成。這也是改革開放40年來,軍工行業改革開放的動態性成果之一。在軍民融合這股改革浪潮中,一些上市公司積極投入,攻堅克難,大顯身手。從今日始,本報推出“A股軍民融合急先鋒”系列調研報道。
在A股上市公司中,高德紅外的發展歷程可謂“民參軍”的典范。公司不僅是取得完整武器系統總體研發資質的民營企業,而且已初具軍工集團整體架構模型。
從2004年開始“參軍”,到紅外設備進入軍工領域配套,再到研制出尖端導彈等武器裝備,形成綜合的、全方位的有研發能力的軍工集團,高德紅外用了整整14年。14年里,高德人“不惜一切代價”,累計投入20多億元,踐行著刻在公司門口的誓言——“攀紅外科技巔峰,鑄中華國防利劍”。
“強國強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真抓實干,真正把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戰略國策落到實處。”高德紅外董事長黃立說。
從紅外裝備到尖端導彈
在“參軍”前,高德紅外的名氣就已很大,尤其是公司研發的紅外自動搜索測溫系統備受市場關注。
“2003年非典期間,我們的產品是供不應求。”黃立說,公司的智能型紅外自動搜索測溫系統,具有對大范圍人群的自動搜索與預警功能,當時我國大部分機場、碼頭、火車站等重點區域都配備了這一系統。
產品的暢銷并沒有讓高德紅外駐足,而是將目光瞄準了神秘的軍事領域。據介紹,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環境下,一些武器裝備配上紅外技術后,能精確地捕捉到地面十幾公里、空中上百公里的目標。全球每年軍用紅外產品采購量都非常大,但該市場長期被美國、法國等少數軍工企業壟斷。
民營企業想要進入軍工領域并非易事。十多年前,國家政策還不允許民營企業參與我軍裝備科研生產,高德紅外便從軍品出口做起,研制出多款適合外軍用的紅外裝備,參與國際競標。軍品參與國際競標多次獲第一,公司打開海外市場、贏得贊譽的同時,也為產品進入國內軍事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功夫不負有心人。憑借過硬的技術和多年從事軍貿獲得的軍品研制經驗,高德紅外慢慢打開了民營企業參與國家軍品研制的大門,開始逐步承擔我軍多個重點型號項目產品的研制批產工作。
公司先后為我國陸、海、空軍和二炮、武警及國際上友軍研制各類型紅外熱像儀及綜合光電系統百余種,實現了紅外夜視、偵查、制導、對抗等多層次軍事應用。
隨著軍民融合的深入,高德紅外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標——武器裝備總體研制,“只有做成了系統總體供應商,才算是真正進入了核心領域。”黃立說。
經過艱苦的技術攻關和系統合成,2014年12月,高德紅外獲得“某類完整武器系統許可增項武器裝備承制單位注冊證書”,標志著我國民營企業正式進入完整武器系統總體研制領域。
2015年,高德紅外收購了位于襄陽的全國地方重點保軍企業——漢丹機電。根據規劃,襄陽基地將建成國內最大的非致命性彈藥及信息化彈藥批量生產基地,高德紅外也將實現由紅外系統配套廠商向完整武器系統制造商的飛躍。
自主研制出“中國紅外芯”
“攀紅外科技巔峰,鑄中華國防利劍”,鐫刻在高德紅外大門口的兩行大字十分醒目,不僅詮釋著高德人的雄心壯志,也傳遞著高德人的豪邁自信,而背后的艱難困苦,卻鮮為人知。
紅外技術的核心是紅外探測器,從衛星、導彈、飛機到地面的坦克、裝甲車等裝備,紅外探測器是其關鍵所在。正因如此,西方國家對我國進行了長達40余年的嚴密技術封鎖。2010年高德紅外上市前,產品雖然占據一定的市場,但核心器件紅外探測器全部依賴進口,紅外探測器占整機成本達70%。
“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國人自己手中。”在紅外技術上幾近偏執的黃立說,2008年,他在企業內部會議上明確要求“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這一關鍵技術。
背水一戰,必有所成。數年后,高德紅外研制出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紅外芯”,終結了中國在這一領域長期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在公司產品展示廳,記者見到了一片片指甲大小的芯片,“別小看這些芯片,價格大多不菲,售價從幾千元到幾十萬元不等。”一旁的工作人員說,公司已打造出高性能非制冷探測器、碲鎘汞及二類超晶格制冷紅外探測器等三條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批產線。同時擁有三條國際先進的紅外探測器生產線,全球目前僅有高德紅外一家。
在武器系統研發方面,高德紅外率先實現了國內第一枚全新體制高科技武器系統的研制,有望盡快應用到國防領域。為了研制這一系統,公司前后耗時7年,備嘗孤獨和艱辛。比如,在海拔5000多米的空氣稀薄的高原,在零下40度的極寒野外,為了獲得實驗準確數據,研發人員常常一站就是一整天。
吃大苦方能創大業,高德紅外目前能取得行業諸多第一,正是憑著這種永不服輸、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精神。而對于研發人員,高德紅外是格外器重和厚待,研發人員的收入要比銷售部門員工高。面對技術攻關難、研發投入稀釋公司短期業績等困難,公司堅持保證研發投入,在人員配置上,花重金實現高科技人才的自主培養。
回首過去,黃立認為,2010年上市是高德紅外發展的里程碑,上市8年來,公司勵精圖治,在核心元器件、構建各類技術領域裝備總體研質等層面上打造“核心競爭力”,形成了綜合的、全方位的有研發能力的軍工集團。
改革開放催生軍民融合熱潮
隨著我國軍改的完成,軍民融合領域正迎來寶貴的發展機遇和市場支持。
“從允許民營企業做軍品配套,到軍品采購引入公平競爭機制,國家對民營企業參軍的態度越來越開放。”黃立說,獲得資質只是進入軍工領域的第一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實施,尤其是全國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公開發布需求信息,真正讓高德紅外獲得了與國有軍工單位同臺競爭的機會。
隨著軍改各項措施的落地,公司2018年既有軍品型號科研生產任務有望全面恢復,承擔的各軍兵種新定型軍品型號科研生產任務也呈現逐步增長的態勢。據公告,日前公司收到與某客戶簽訂的一份軍品訂貨合同,合同金額約1.2億元,約為公司最近一個經審計會計年度營業總收入的14.6%。
同時,高德紅外在民品領域的探索即將進入收獲期。2017年,公司宣布開放現有的技術平臺,構造紅外生態圈。公司通過技術革新,將汽車紅外探測器從原來的幾萬元降至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價位,屆時大部分車型都用得起,僅此一項應用將給公司帶來明顯收益。公司與美的合作的空調紅外感應項目,主要技術、核心模組已經研制成功,待與系統結合聯調聯試。另外,在醫療、無人機、機器人、智慧安防、汽車尾氣檢測等領域,公司紅外探測器均已涉足。
“平臺化戰略將催生一大批新的紅外應用領域,這將加快紅外熱像技術在民品領域的普及和推廣。”黃立稱,相關平臺的搭建將在今年年內完成,這將是公司今年的盈利增長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