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3月29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去杠桿進程報告顯示,包括居民、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實體經濟杠桿率由2016年的239.7%上升到242.1%,其中,非金融企業部門杠桿率由2016年的158.2%回落至156.9%。
2017年我國總杠桿率上升主要歸因于居民杠桿率攀升,但國有企業杠桿率依然是當前我國最突出的債務問題和去杠桿工作的重點領域。從國企債務總量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18年1-2月,國有企業負債總額已超過106萬億元,同比增長9.3%。從國企杠桿率水平及占比看,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7年,國企資產負債率為65.7%,較上一年下降0.4個百分點;國企債務占全部非金融企業部門62%,較2016年增加3個百分點。
近年來,國有企業降杠桿工作積極穩妥推進,但總體成效仍低于預期,一些內生性、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一是國有企業同時肩負稅收、就業、投資等職能,在去杠桿過程中,易于受地方政府部門的干預和地方保護主義的壓力。二是部分國有企業集中在鋼鐵、煤炭、電力等行業,在這些行業中,去杠桿又與去產能、補短板等任務相交織,進一步加大了企業去杠桿的壓力。三是去杠桿的關鍵點之一在于國有資產處置,如果缺乏規劃或者有效手段,可能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比如,國有企業實施市場化債轉股會稀釋國有資本的股權,可能會出現變相侵吞國有資產的現象。此外,一些創新的債務重組方式,比如資產證券化、市場化債券股等,在實施過程中受政策法規不明確、中介服務不完善等因素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企債務重組的進程和效果。
堅持將國企降杠桿作為重中之重,是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戰略部署,也是促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必然要求。今年1-2月,國有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5.3%,這得益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企改革的深入推進,同時也給國企進一步降杠桿創造了較為有利的時間窗口。
未來國企降杠桿需遵循“嚴格控制增量、有序化解存量”的原則:一方面,以強化資本管理為準繩,嚴格控制增量債務,推動國有企業形成合理的資產負債結構。按照2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的要求,建立國企資產負債約束機制。加快建立國企資本約束機制,通過嚴格的財務制度和資本金約束,合理確定業務發展規模和速度,推動國有企業聚焦主業、做強主業,退出缺乏競爭優勢的非主業領域及產業低端環節;加快建立國企資本補充機制,支持企業通過財政資金、民間資本、國外資本等多渠道、多元化補充資本,確保企業資本充足率保持在穩定合理的水平;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國有企業整體上市或核心業務資源上市,穩步提高國企資產證券化率,持續優化融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