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質押新規自3月12日實施以來已有三周,其影響逐漸顯現。本報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券商的股票質押業務規模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40%,尤其近三周來,回購交易金額明顯增多。
多位受訪的券商人士也向記者坦言,近段時間,股票質押回購業務一直在調整階段,不追規模,以合規與防風險為先。目前來看,挑選標的,提高利率,降低折扣,是各家券商采取的主流手段。
“在股票質押新規與資管新規的雙重管控下,股票質押回購業務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也可能短期低迷,但是,作為上市公司現金流調控渠道之一,該業務目前仍在上升通道中,在行業規范,風險可控之后,預計未來券商參與的規模還將有所增長”,一家上市券商資管部負責人表示。
據多份年報透露的數字:截至2017年末,包括券商自有資金出資、集合計劃出資和定向客戶出資,滬深兩市股票質押回購業務的待購回初始交易金額約為1.62萬億元,同比增長26.56%。其中,券商通過自有資金開展業務余額為8446.21億元,同比增長68.74%。
從所統計的10家上市券商2017年股票質押回購業務發展情況看,銀河證券是發展最為迅猛的。
中國銀河(601881)日前披露的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年末,銀河證券股票質押回購余額為494.04億元,相較于2016年末的226億元,同比漲幅翻倍,達到118.6%。
除銀河證券外,國元證券(000728)、廣發證券(000776)、招商證券(600999)等去年在股票質押回購業務上也比較激流勇進。國元證券年報顯示,至2017年末,公司股票質押回購業務余額,包括自有資金出資和資管產品出資,合計79.44億元,比2016年末的49.64億元上漲了60.03%,不過行業排名還需努力,暫居第32位。
此處值得說明的一點的是,2017年以來,特別是下半年開始,券商通過自有資金開展這項業務的占比明顯提升。拿招商證券來說,其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末,公司股票質押回購業務待購回余額為591.28億元,同比增長36.44%,但是,只看自有資金部分,日均規模同比增長達到了95%。
廣發證券也是,至去年末,通過自有資金開展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余額為265.82億元,同比增長94.73%。
國金證券(600109)去年以自有資金出資的股票質押回購業務也發展不錯,至年末待購回金額為44.52億元,比2016年末的32.9億元增長了35.32%,而利息收入也較2016年末提高了53.23%。
10家券商中,太平洋(601099)證券是唯一一家在股票質押回購業務上出現下滑的,融出資金余額77.74億元,同比下降22.02%。
截至目前,尚未有券商曝出因股票質押回購業務而產生信用風險。在統計的這10家券商在去年年報中也無一不確認該業務風險可控。
即使銀河證券坦承,在2017年受市場行情波動影響,融資融券業務發生了945筆強制平倉操作,涉及規模1.21億元,公司也因此發生損失328.91萬元,但股票質押回購業務并未發生實際損失。
海通證券(600837)截至2017年年末的股票質押業務余額為1120.69億元,同比增長逾18%,是所統計的10家券商中規模最大的。截至2017年12月底,股票質押式回購業務客戶的平均履約保障比例為231.56%。
光大證券(601788)年報顯示的2017年末股票質押項目加權平均履約保障比例也為231.01%;中信證券(600030)負債客戶平均維持擔保比例為246%;招商證券整體履約保障比例為230.89%。國金證券保障比例低一些,客戶履約保障比例一直維持在130%以上。
“公司大力發展股票質押業務,聚焦優質上市公司大股東及控股股東,發揮產融結合優勢,同時加大自有資金對接比例”,這是光大證券在年報中提到的“戰略”。
據記者從多家券商了解,目前,券商以自有資金開展股票質押業務的報價大概在6.5%-7.5%之間,通過資管計劃使用外部銀行的資金,則取決于外部銀行的資金成本,也大多在7%左右。
統計顯示,截至3月16日,有3477家A股上市公司仍有未解押的股票質押回購,占A股總數的比例達99.4%,股票市值達6.49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10%左右。其中138家A股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比例在50%以上,股票質押比例最高達到了79.35%。
海通證券研報顯示,截至3月16日A股市場共有142家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比例超過50%。其中21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有存續債券,主體評級在AA級及以下的有14家。(記者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