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再融資的常態化讓上市公司獲得了更多的股本資金,正在誘發更多次生現象。
3月14日,今年1月15日方才完成上市的盈趣科技(002925)公告稱,其擬投入高達13億元人民幣購買銀行保本理財產品。
盈趣科技的案例只是當下上市公司理財生態的一個橫切面。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據數據統計發現,2018年開年至3月14日以來,亦有743家上市公司出現資金閑置并投向理財產品的狀況,合計涉及資金達2422.07億元。
近年來IPO、增發常態化后,上市公司再將資金以理財形式輸送回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的現象,是否背離了直接融資支持實體經濟的初衷,也被業內所討論。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上市公司根據自身募投需要將銀行理財作為現金管理工具無可厚非,但期限上應盡可能的保證流動性,以便實體投入的資金周轉;而同樣對于上市公司的融資需求與規模也需進行匹配化監管,實現一級市場的募資行為“融盡其用”。
萬億“理財局”背后
近三年來,上市公司的理財現象正在不斷加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根數據統計發現,2018年初至3月14日,已有743家上市公司投資了2422.07億元理財產品,較2017年、2016年同期分別增長20.58%、80.22%。
而若將統計周期進一步拉長,2017年3月14日至今的一年內,上市公司理財整體規模已達1.32萬億,較此前周期增長45.05%。
上市公司出現更大規模的資金閑置,可能與IPO等一級市場規模的擴容不無關聯。統計顯示,2018年初至3月14日,一級市場股權融資規模已達0.49億元,超過去年增速的8.49%;此外2017年2301.09億元的首發融資規模也較上一年增長53.33%。
“上市公司的募資渠道正在增加,除了首發、再融資外,還有可轉債等工具,所以也容易帶來更大體量的閑置資金,”興業證券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另外A股上市公司數量的增多也是擴大理財規模的內因。”
融資提速與理財擴容正相關的佐證之一,便是不少剛剛在完成首發募資的次新股成為了坐擁閑置資金的理財主體。
例如剛剛簽署13億元理財協議的盈趣科技,在今年初剛剛完成上市。值得一提的是,盈趣科技IPO募資凈額僅為15.98億元,這意味著此次投向銀行理財的閑置資金占其募資額的81.35%。
無獨有偶,1月5日上市的潤度股份也出現了高達2.7億元的理財投資,占其IPO凈募資額為3.46億元的78.03%。而去年12月份上市的德賽西威(002920),也在今年簽下了規模達13億元的理財協議。
大部分上市公司理財的去向仍然是銀行保本理財。以盈趣科技為例,其13億元理財資金共拆分成4部分分別與民生、平安、興業和中國銀行進行簽約;再如2018年以來投資理財只數最多的吉比特(603444),所持有的54只產品中53只屬于銀行理財。
“因為更多是用于現金管理,要保證安全穩健性,所以上市公司大多會選擇銀行的保本理財。”北京一家科技類創業板公司董秘表示。
不過,當前也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嘗試投資券商資管計劃、收益憑證、基金專戶等其他產品。
3月14日,千禾味業(603027)公告稱擬以5000萬元認購華泰證券定期資管產品,并采用1300萬元開展國債逆回購;同日良信電器(002706)也公告稱以4000萬元投資光大證券的光鑫系列收益憑證。
或受資管新規波及
直接融資是為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但上市公司出現資金閑置并投資銀行理財促使資金“回流”間接融資體系的現象,在業內引起了更多爭議。
在前述創業板公司董秘看來,現金管理是企業經營的客觀需要,而銀行理財正是重要的現金管理工具,而隨著上市公司貨幣資金的增多,理財現象實屬正常。
但另有投行人士認為,上市公司屬于公眾公司,其融資完成后出現資金閑置現象應當被予以重視。
“我覺得主要可以看期限,如果3個月、6個月以內的,可以視為現金管理,但如果期限更長,則意味著資金閑置周期很長,這類公司是否有融資必要性,這需要更深入的探討,”華泰聯合證券一位保代表示,“如果上市公司反而成了市場長期資金的供應者,那么很難再說他們是直接融資的扶持對象。”
帶給上市公司理財生態潛在變化的,還有資管政策的動蕩。
去年啟動公開征求意見的資管新規(《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對于銀行非保本理財等產品的打破剛性兌付要求,顯然與當前上市公司的理財慣性大相徑庭。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一位接近監管層的券商資管子公司高管處獲悉,目前資管新規最終版的修訂仍在進行之中,但大概率將在年內落地。
而在該人士看來,未來上市公司也會逐漸選擇打破預期收益率的產品來充當現金管理工具。
“資管新規要逐漸出清報價類產品,也就是包含預期收益率的資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但這類產品仍然是上市公司理財的主要對象,”上述券商資管子公司高管表示,“現在市場也在積極引導上市公司投資一些類貨基形式的現金管理產品。”
“我們也在針對上市公司等客戶開發現金管理類產品,”上海一家大型公募基金專戶投資經理表示,“投到銀行理財,銀行理財也還是來公募、券商這里做委外,不如直接來用專戶做現金管理。”
但有銀行人士認為,由于上市公司對現金管理有著較強的“收益確定化”需求,因此資管新規仍然難以改變當前格局。
“資管新規不會影響到回表的結構型理財,這部分產品預期收益率還是存在的,這也是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投資標的,”東北一家國有大行公司部經理則表示,“因為(上市公司)要為股東負責,所以收益不確定產品仍然難以同傳統的理財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