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子島今日午間發布了對深交所的回復函,對社會關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回復。公司方面回應:不存在“很多扇貝苗在投放之前就已經死了”的情形,不存在“2017年11月份就發現存貨異常情況并要求員工不得向外泄漏的情況”,公司的扇貝采捕網具對海底生態影響較小,本次“蝦夷扇貝死亡原因屬于自然災害的結論已經基本明確并形成業內共識”。
公告顯示,底播蝦夷扇貝苗種的全過程受控。每年10-12月份,公司進行蝦夷扇貝三級苗種底播,近千名員工和組合業戶參與其中,公司稱之為“底播大會戰”。底播前周密部署,由海洋牧場業務群執行總裁擔任總指揮,增殖分公司經理擔任副總指揮,執行總裁助理擔任督察長,組建標準質量監察、紀律監察、苗種收購、安全保障、后勤保障等小組。在具體生產過程中,會依次經過外購蝦夷扇貝苗種業戶篩選、采收前抽測、采購、運輸、底播等環節,嚴格遵守公司內控制度,實施過程監督,確保底播苗種質量。
比如在“苗種質量標準要求”環節,公司要求:殼呈固有形態與色澤,緊閉或微張,無破損,遇刺激后閉合,無異味,無縮邊;根據《蝦夷扇貝三級苗種采購管理規定》外購苗種有畸形、有石灰蟲等附著物苗等雜質累計不超過10%,超出拒收;10%以內的畸形、有石灰蟲等附著物苗等雜質不計價。
關于苗種成活率的問題,公司稱,不存在“很多扇貝苗在投放之前就已經死了”的情形。據公告,公司在收購時會依據《蝦夷扇貝三級苗種采購管理規定》,但一些不達標、不計價的苗在大規模收購時無法逐一剔除,故收購的底播苗種會混有雜質及不達標的苗種。鑒于公司在全過程堅守質量控制標準,監督機制完善,故不存在“很多扇貝苗在投放之前就已經死了”的情形。
對于“扇貝大面積絕收的第二個原因可能是長期不合規的捕撈方法,違禁耙網已經破壞了海底生態”等質疑,獐子島回應稱,公司的底播蝦夷扇貝采捕網具與國際、行業慣例一致。“目前國際上對生態保護管理嚴格的國家(如美國、日本、加拿大)對于深水扇貝普遍都是采用底拖網為采捕工具,這是目前通行的捕撈方式,公司采捕網具與國際、行業慣例一致。”此外,公司還不斷研發扇貝采捕網具,減少對海底生態的影響程度,“公司與大連海洋大學合作,歷經10余年持續開展捕貝網具升級改造研發工作”。
并且,公司稱,其扇貝采捕網具對海底生態影響較小,“經采捕后一周年內對不同時間內海底底質指標跟蹤調查,確認經過相應的恢復期,相關指標又可恢復到之前水平。”
對于“11月份就發現接近90%死亡”、“11月份發現扇貝死亡之后,公司還曾給各級管理人員開會,要求大家不要向外泄漏”等質疑,公司解釋稱,2017年11月采捕576.02噸,2017年12月采捕了541.64噸,2018年1月采捕了611.8噸,與歷史同期相比,扇貝的規格、單重等無明顯變化。但受扇貝消瘦等因素影響導致畝產較低;受扇貝消瘦導致的訂單減少等因素影響,公司根據訂單采捕的扇貝數量減少。
公司總結稱,2018年1月,公司在與年審會計師共同進行底播蝦夷扇貝年終盤點過程中發現存貨異常,海洋牧場再次遭受重創。目前,本次蝦夷扇貝死亡原因屬于自然災害的結論已經基本明確并形成業內共識。當前,公司正在接受中國證監會的立案調查。(記者 吳綺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