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已經出現6只信用債違約。專家指出,在當前利率上行和非標渠道受限背景下,融資環境從緊,企業再融資成本抬升。整體來看,雖然2018年部分信用債風險或逐步暴露,但不至于形成大規模債務違約潮。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應堅持打破剛性兌付,完善違約后續處理機制。
6只信用債現違約
數據顯示,2018年以來已有6只信用債出現違約,涉及大連機床集團、丹東港集團、億陽集團和四川省煤炭產業集團四家發行人。
其中,大連機床由于在2017年11月10日被大連中院依法裁定進入重整程序,目前重整工作仍在進行中,旗下“16大機床MTN001”和“15機床PPN001”兩期債券不能按期足額兌付利息,構成實質性違約。
丹東港發布公告稱,1月27日(逢節假日順延至1月29日)為“16丹港01”付息日,由于公司資金緊張,未能按期支付該期債債券利息1.1億元。公司正積極籌措償債資金,爭取盡早完成兌付。而此前“15丹東港PPN001”應于1月13日付息及兌付本金,截至公告日未能籌集足額償付資金,構成實質性違約。
盡管今年以來6只信用債出現違約在時間上相對密集,但在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看來,發行人相關風險一定程度上已經有所暴露,給市場帶來的意外沖擊相對有限。
潘向東表示,從發行人所處的區域來看,四家發行人有三家位于東北,區域經濟下滑給相關企業帶來的經營壓力和流動性困境可能是主要原因。整體來看,在當前利率上行和非標渠道受限背景下,企業再融資成本和難度皆有提升,對部分企業資金鏈構成壓力,也成為導致違約和評級降低的一個原因。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李佩珈認為,過去一段時間資金利率上行較快,流動性緊張使得債券違約現象更加頻繁。而有些公司債務違約更多是由于盈利能力、經營狀況不佳,前期債務安排又過于激進。在流動性偏緊情況下,過去以新還舊的模式以及通過再融資手段來持續債務滾動的方式受到一定沖擊。
房企償債壓力凸顯
總體來看,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2018年信用風險或抬升。
“雖然伴隨工業品價格回升,2017年以來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普遍提升,信用狀況整體改善,但進入2018年,邊際上的改善趨緩,行業分化、區域分化和企業良莠不齊的問題將逐漸浮現。”潘向東認為,服務業企業在宏觀經濟降中趨穩的環境下,償債能力整體應能維持穩定,但需警惕個別企業自身經營情況惡化帶來的風險。同時,在金融監管加強和貨幣政策偏緊的背景下,企業再融資成本確實有所抬升,且非標融資渠道普遍受限,給企業的流動性管理增加了難度。因此,盡管2018年市場整體信用風險可控,但伴隨剛性兌付的進一步打破,局部的信用風險可能逐漸浮出水面。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分析師余璐認為,在經濟增速放緩、金融監管趨嚴的大環境下,2018年信用風險或整體上揚。金融強監管趨勢已成定局,貨幣政策仍將維持穩健中性,企業整體融資環境會繼續維持偏緊格局。與此同時,根據中誠信國際測算,預計2018年實際需要償還的信用債規模約為5.3-5.5萬億元,企業再融資壓力仍然不小。
從行業來看,潘向東指出,2018年地產債償還量創新高,地產行業償債壓力凸顯,因此需要警惕拿地規模較大、融資渠道有限、現金流緊張的中小房地產企業可能出現的違約風險。部分盈利能力較弱、現金流狀況不佳的中下游民營企業也需予以“關注”。此外,城投債發行利率嚴重分化,部分平臺出現較高超額利差,在金融嚴監管背景下,需要謹防城投債成為打破剛兌的下一個標志性事件。
“下一階段應重點關注房企公司債及ABS兌付風險。”余璐提示,2018年公司債到期規模接近4600億元,回售到期規模高達萬億元,較2017年增加近1.5倍,其中房地產企業發行的公司債約占一半;同時,2018年是交易所ABS兌付高峰期,償還規模達5300億元以上,超過2017年到期總和的兩倍,集中償付壓力明顯升高。此外,煤炭、鋼鐵等之前已經爆發過違約的行業也值得關注。因為今年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且受到環保政策影響,內部分化趨勢會增強,資質較差的企業可能出現風險狀況。
防風險待多措并舉
盡管2018年債券市場信用風險值得警惕,但專家認為不會出現債務違約潮。
李佩珈表示,2018年經濟基本面仍然較好,2017年企業盈利改善的步子比較大,2018年仍處于盈利改善的大背景之下,預計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違約潮。
“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最危險的時刻’已經過去,中國經濟總體企穩向好。過去兩三年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一些產能過剩行業的調整相當見效。”中國東方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吳慶表示,之前鋼鐵、煤炭產能過剩、價格過低,整個行業不盈利,缺乏還款能力,有可能出現全行業違約。而在調整之后,行業產品價格提高,還款能力恢復,潛在違約企業已經少了很多,行業不會出現大規模債券違約。
為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余璐建議,未來監管部門的重點應在于防范違約對市場造成重大影響,進一步完善違約的后續處置機制,加強信息披露,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此外,她提示投資者自己應認清情況。“現在處于打破剛兌過程中,之前的違約事件之所以會對市場產生較大影響,可能是因為此前沒有出現過違約,導致投資者不知如何應對。”
吳慶坦言,從技術層面來看,未來可能出現更多債券違約,現在剛性兌付仍然存在于市場留下的印象中。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最重要的是“打開口子”,允許違約發生,但操作方面需有合理程序處置違約。“即便出現違約,債權人應當有明確預期,在不能夠全部得到本息的情況下,能通過什么方式得到補償。”
“對于監管部門來說,應重點防范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但對于個別企業因自身問題引發的風險,應繼續堅持打破剛性兌付的原則。”潘向東表示,從整體把握,一是應做好信用風險的檢測和甄別,及時識別企業信用風險事件和風險狀況惡化的原因,對系統性風險的集聚及時做出反應;二是積極探索通過“債轉股”等手段推動部分困難企業資產負債表的改善,降低企業對債務滾動的依賴性;三是對已經發生違約的企業,按照法治化原則,通過市場化手段,妥善解決后續資金償付問題,穩定市場預期,防止不安情緒蔓延;四是通過金融創新,開發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緩解信用風險對市場的沖擊。
(責任編輯: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