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中國綠色債券市場依然蓬勃發展。中央結算公司中債研發中心9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債券市場上發行貼標綠色債券約2486.13億元,同比增長22.72%。其中,符合國際定義的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量達1543億元,占全球發行量的15%,位列第二。
從貼標綠債的發行情況來看,發行規模穩步增長,77個發行主體發行各類債債券182只。金融債、公司債、企業債的規模占比最大,分別占63.76%、13.04%、12.53%。金融業仍然是在發債主體中占比最大的行業。2017年,中小型金融機構也正逐步進入綠色債券市場。
《報告》顯示,2017年新發行的綠債評級仍維持較高水平,AAA評級的綠債數量占總體的64.36%。但與2016年相比,AAA級債券占比下降了25.13%;在發行結構上,發行期限集中在三年期和五年期,分別占比55.12%和20.24%,與2016年相比變化不大。
綠色債券發行利率在2017年明顯上行。AAA級一年到三年期平均發行利率為4.92%,同比上行172個基點;三年到五年期平均發行利率為4.99%,同比上行136個基點。
過去的一年里,與綠色金融和綠色債券相關的監管和政策工具不斷完善,為綠債市場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發布《關于支持綠色債券發展的指導意見》; 綠色金融和生態保護被寫入《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央行與證監會聯合發布指引完善綠色債券認證制度等。
另一方面,2017年有三只綠色債券指數在市場發布,為投資者發現、配置綠色固定收益項目提供便利。三只新發指數分別是:中債-興業綠色債券指數、中財-國證綠色債券系列指數,和上證綠色公司債指數。
中國證券網記者注意到,《報告》中寫道,2017年中國發行人發行的全部綠色債券中,有38%不符合國際綠色定義。
根據《報告》,符合國際定義的綠色債券是指,募集資金的使用同時符合國內和國際認可的綠色項目。對于符合資質的綠色項目定義不同,超過5%的募集資金被用于一般營運資金,和缺少相關信息披露,是中國綠債不符合國際定義的主要原因。
中國正努力推進與國際標準的統一。2017年11月,中國人民銀行綠色金融委員會和歐洲投資銀行聯合發布《探尋綠色金融的共同語言》白皮書,對國際上多種不同綠色債券標準進行了比較,為提升中國與歐盟的綠色金融定義和標準的統一性奠定了基礎。
展望未來,《報告》認為,中國綠色債券市場存在著幾個強勁助推器。一是綠色“一帶一路”帶來機遇,二是主權綠色債券的發行提速,三是促進跨境資本流動有利于綠色債券市場的擴大,四是綠色債券通能獲取多元化投資者,五是香港綠債市場也正加緊發展。
中國證券網(記者 金嘉捷 見習記者 張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