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空因素逐步消化
近期指數呈現大幅下跌行情,自1月29日以來,在不到10個交易日內上證指數下跌逾250點,跌幅逾7%,創業板下跌近11%,滬深兩市亦呈現明顯分化態勢,整體表現為滬弱深強。本輪調整主要來自內外兩大擾動因素,一方面是海外避險情緒升溫,另一方面是市場對于監管趨嚴的擔憂。從本周現貨指數走勢來看,整體表現為滬弱深強,截至2月8日收盤,IF、IH和IC加權指數本周分別大幅下跌6.47%、7.17%和4.10%,對應的現貨指數滬深300、上證50指數和中證500指數分別下跌6.07%、6.47%和3.97%。
上周五美國非農就業數據大幅好于預期是引發市場大跌的導火索,其中時薪數據超預期增長,加之美聯儲的鷹派基調,使得市場預期美聯儲加息次數將超過三次,從而進一步提升美債長端收益率水平,進而對美股估值產生壓力,導致風險情緒上升,由于全球權益類資產的關聯性較高,進一步引發了全球權益類資產的大跌,其中恐慌指數VIX一度大漲超100%,使得整體市場避險情緒濃厚。
受海外避險情緒走高影響外,股指存在較強的回調壓力,主要有三點:一是技術面回調,二是金融監管加強,三是市場解禁壓力,與此同時,市場傳言有部分資管清盤、信托資金降低配資杠桿,引發了個股盤中大跌,不過隨后多家信托均表示未收到信托資金降杠桿相關文件,使得市場風險情緒有所緩和,但隨之而來的便是全球股市大跌,進一步打壓國內市場,使得中小市場個股在接連下跌后,觸發了股權質押警戒線,多重利空因素集中爆發,引發指數大幅回落,指數間分化也愈加顯著。
從中長期來看,A股和港股受海外因素的影響將逐漸消退,主要是由于,A股和港股一直處于價值洼地,反而成為全球風險情緒抬升環境下的避風港,不過就目前的美股和歐股而言,亦不存在股市大幅下跌或走熊的依據。2017年以來,歐美等發達國家就表現出經濟增速強勁回升或復蘇的跡象,加之美國政府的稅改政策和后期即將發布的基建政策,均將有利于美國經濟持續復蘇,在此背景下,美股不具備大幅下挫的依據,近期下跌只能解釋為短期急跌調整,預計后市歐美股市將逐漸回升。
目前國內股市處在相對樂觀的環境下,今年6月A股將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其相應所納入的個股標的估值相對較低,這將吸引部分的海外資金,預計將會為我國A股帶來超過130億美元,約850億人民幣的增量資金。國內雖面臨需求壓力,但市場對未來經濟的穩步增長有一定信心,同時人民幣匯率持續升值,也反映出海外投資者對國內經濟企穩向好的樂觀態度。
A股近期分化依舊顯著,和前期不同的是,以次新股、電子通信等有業績支撐為代表的中小創指數表現偏強,而前期支撐大盤不斷突破新高的大盤藍籌股則出現了大面積回調,使得上證50指數接連兩個交易日均大幅下跌近3%,回吐2018年以來的全部漲幅。
就后市來看,近期引發股市大跌的利空因素逐步消化,前期連續上漲所積聚的調整壓力基本釋放結束,且海外市場也趨于平靜,國內市場大幅下跌空間不大。從公開市場操作來看,央行從1月25日以來持續零投放,顯示出對跨節資金流動性適中的信心,由于臨近春節,市場可能逐漸趨于平穩。
三組期指當月合約全部轉為貼水結構,IF1802、IH1802和IC1802合約分別貼水0.38%、0.33 %和0.34%,其中IF和IH合約由前期的升水結構轉為貼水,而IC的貼水幅度較前期明顯收窄,顯示市場對整體指數后市較為謹慎。就跨品種套利而言,IH和IC主力合約比值再度創出新高,隨著后市IC指數反彈,此比值有望繼續收窄。操作上來看,由于臨近春節,市場整體趨于平靜,建議暫時觀望。
作者:上海中期 閆星月
(責任編輯:吳曉琳 HF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