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我國財政收支出現了“赤字”: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366億元,一般公共財政支出45917億元,財政赤字1551億元。財政赤字增加,讓一些專家感到擔憂,他們認為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今年我國財政赤字恐將突破3%。筆者認為,這樣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
從今年中央財政公共預算支出構成來看,財政支出增加主要用于改善民生。一季度約4.5萬億財政支出主要花在了教育、科技、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城鄉社區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其中教育支出6913億,增長18.7%,科學技術支出1183億,增長49.3%,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8183億,增長22.9%,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支出4106億,增長29.4%,城鄉社區支出4622億,增長21.2%,住房保障支出1353億,增長46.8%。所有這些公共財政支出都有利于改善民生,解決居民的基本生活問題。
由中央政府采取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更大的財政赤字來承擔更大的經濟緩沖的作用,早已是現代宏觀經濟政策制定中的常識了,就我國而言,這更是一種打破地方經濟過于依賴土地財政這個怪圈的必要手段之一。因此,從中央財政公共預算支出構成中,我們可以讀出整個經濟以及宏觀管理轉型的積極信號。
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全年已降低企業稅負5700多億元,今年還將繼續減少稅負約5500億元。據財政專家的追蹤分析,這次減稅政策很有針對性,比如對投資種子期、初創期科技型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兩項新政。未來積極有效財政政策的正面效應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以及去庫存、去產能需要中央政府財政支持,因此,今年一季度社會保障支出和就業支出增加是個偶然事件,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逐漸到位,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規模將會大幅度減少,財政赤字將會迅速縮小。
但是,在公共財政開支中絕大部分支出的具體成效如何,值得細細探究。比如我國教育支出增長比例接近20%,大量教育經費主要用于建設高等院校,而基礎教育薄弱現象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筆者以為可能與我國的事權改革有關,中小學教育支出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地方政府實行基礎教育統籌,中央財政主要負責全國教育投入。中央政府為了提高高等院校水平,投入大量資金建設一流學校和一流學科,結果導致一些高等學校財政收入高達上百億,甚至出現了高等院校財政經費充裕,為了及時花掉科研經費,教師走馬燈似地出國訪問的情況。如果這種現象不改變,那么,高等教育資源配置混亂現象將會更嚴重。
筆者曾建議,從政策上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組建教育基金,由高等院校教育基金負責高等院校的日常開支和經費管理。由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逐步減少對高等院校的財政撥款,轉而大力支持中小學教育,必要時可支持貧困地區職業技術教育,通過興辦職業技術學院,解決我國技術工人不足的問題。
城鄉社區支出增長高達21.2%,筆者認為這是個不正常的數字。現在全國各地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興土木,一些農村群眾活動中心、文化活動中心、社區辦事中心鱗次櫛比,可是,許多農村建設的活動中心根本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不如將教育活動中心和社區活動中心結合起來,地方政府合并同類項,要求社區建設資金和中小學建設資金集中使用,中小學校建設校舍的同時,考慮建設社區居民活動中心,如此,既可大幅減少城鄉社區中心建設費用,也能解決城鄉中小學基礎設施不足的短板。
筆者曾到部分農業省市調研,發現城鄉社區服務機構嚴重缺乏專業人員,現有人員既缺乏組織培訓能力,也沒有提高社區文化服務水平的能力,卻常常截留上級對農民、農業和農村的財政撥款。這種局面必須盡快扭轉。中央財政應大幅減少社區服務機構的辦公費用,集中更多資金,真正用于改善民生。
財政預算平衡是各項改革的結果,而不是各項改革手段。在財政預算改革過程中,唯有不斷細化教育科技、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領域的開支,才能有效解決財政收支平衡。在財政預算改革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精細化原則,不能大水漫灌,以致財政體制改革事倍功半。
因此,財政體制改革不可能單兵突進,唯有與行政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就業體制改革、城鄉社區改革和住房保障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各項改革措施才能相互輔助共同發揮作用。基于這樣的理念,不能因為一季度出現了財政赤字,就認為減輕企業稅收負擔的改革應暫時停止,財政赤字作為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不應成為阻礙積極財政政策的理由。如果我們能全力提高政府支出的投資質量,將重點轉移到扶植產業升級上來,加快減稅免費步伐,吸引產業資本投資,當能較好地渡過這一段經濟轉型期。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